《现场管理跟我学》
主讲/辛巧娟

第三十六讲:QC小组(下)
四、小组活动步骤
1、课题选定。选题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具体明确,围绕部门及本职工作为主。根据可行性、成本、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课题。
2、现状调查。通过调查表或其他形式,运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
3、设定目标。制定的目标应从实际出发,从自身能力出发,经过大家的努力基本可以做到80%的目标达成率,目标需以明确的数值表示。
4、效益预估。目标达成后的短期效益、长期效益如何,是否有推广价值,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是多少,投人和产出进行对比,确定是否值得开展活动。
5、制订计划。合理编排活动时间,确定各步骤负责人,做到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小组活动通常是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里进行,事先编制好计划可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避免虎头蛇尾,没有结果。
6、要因分析。运用调查表、因果图、排列图等恰当的工具收集资料,分析现状问题的具体原因,并确定主要原因。在原因分析时,应召开小组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团队的智能,尽可能将原因一一找出,并实施5个为什么,找到真正的原因。也可以把鱼骨图贴在车间里,每当一种可能的原因出现时,任何人都可以把它加到图上去,以便让人们在工作中记在心中。资料收集要做到正确、及时、完整,有针对性,能反映问题真相,否则会使后续的对策偏离方向,达不到预期目的。
7、制定对策。一般以对策表的形式列出具体项目,在制定对策表时,应采用5W1H法。制定的对策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便于实施检查。对策不宜过多,以便集中人力物力解决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协调协助的事情需及时上报,得到支援。
8、实施对策。按制定的对策或计划执行。活动进度要予以张贴公布并及时更新,活动的效果和实施情况要定期检查,对无效的对策要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注意对潜在问题的预防。
9、效果验证。对活动的成效进行统计,计算方法要简单明了,改善前后状况的比较形式也要直观明了。对原始数据要保留,以便核查。
10、巩固措施。把有效的改善对策纳入有关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度和规定之中,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
11、完成报告,开始新的QC小组课题。
五、发掘问题要领
持有“问题在任何地方都有”的意识,抛弃传统固定的生产思想,经常性地质疑现行的做法。
对工作现状要抱有问题意识,把现有的流程标准当作最差的,还有改善的途径和空间。
不要只做上级所指示的工作,要具有自主性。自己对本身的工作,要自己去寻找问题。
对于问题的看法,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问题的内容不要有先入为主的主观看法,不要一开始就抱有“非常困难,无法解决”之类的消极态度。
有困难时要仔细地观察及考虑,依据数据做客观性的判断,越是困难,越能迸出智慧的火花。
要有自己的现场由自己的力量改善的意识。面对现场,多问为什么,积极地寻找问题。
把握发现问题点的机会: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交谈中发现的问题、工作结果及反省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记录。
要思考如何做下去,而不是为何不能做。不要寻找借口理由,不要等待,不要推卸责任。
现场的人机料法环信,现场的QCDMSS,所交织的内容都可能是问题,都有改进的地方。
六、参与活动理由
简单枯燥的工作中,有一些时候会产生某些小事,往往会激发你的灵感,会有许多想法:
工作的同时掌握另一门“手艺”,而且完全免费;培养一下发现问题的独到眼光;试一试“品管工具”到底怎样的厉害;
融入团队,取长补短,体会彼此间的激励,快速提高自己;创造、体验一种彼此亲近、竞争中充实自己的氛围;
对品质管理有见解,对品质问题不想再沉默;让那些烦人的流程也挪动挪动位置吧;开开心心做品质;
工作之外,给别人看看自己的另一面;工作之余,结识一些别的车间、部门的同仁,说不定……
做几件漂亮的事情,漂亮地解决几个问题给主管开开眼;管管主管没管到的那些地方,总拖着也不是个事儿啊……
减少被罚款的风险,不想忍受因同样的品质问题遭受多次受罚的尴尬局面;做几件可以上榜的事情,不枉这么多年辛苦工作。
当你有上述的一个或以上的想法,你应该加入QC小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