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跟我学》
主讲/辛巧娟

第三十讲:胡萝卜大棒
一、磨房的胡萝卡大棒
胡萝卡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 的来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古时候,人们经常用驴子来转动磨盘,把粮食磨成粉。而驴子生性懒惰,转了几周就停下不肯动了。为了让驴子有动力一直转下去,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把胡萝卡挂在一根杆子上,把杆子固定在驴子的头上,使胡萝卜始终吊在驴子的眼前,吸引它不断向前,以期接近并吃到胡萝卜。另外,主人还要在旁边看着,万一胡萝卜对驴子没有吸引力,就只好棍棒相加了。
胡萝卡加大棒就是奖赏和惩罚,相当于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一方而晓之以利,一方面又进行戚胁,有点不择手段的意思。
二、政治的胡萝卡大棒
胡萝卡加大棒是美国从20世纪初就一贯执行的政策,即“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西奥多·罗斯福推崇刚柔相济的“大棒加胡萝卜”策略,挥舞大棒,给点甜头,逼对方就范。说话温和,但带根大棒,就一定能成功,罗斯福也被称为“傲笑的雄狮”。
政治上,胡萝卜大棒是一个法宝。在企业管理上,胡萝卜大棒也是一个法宝,不过该法宝使用方法不当,也许大棒是落在自己的头上。
三、管理的胡萝卜大棒
行为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法则,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这个法则具有跨物种的一致性。马戏团中训练有素的动物就是这么塑造出来的。对于人,对于员工,“胡萝卜和大棒”的应用可没这么简单。
人是复杂的功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到尊敬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不是简单的被管理的对象,如果管理把人当作经济的动物,人们在组织中就像被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对着胡萝卜和大棒,许多人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最终选择了胡萝卜。然而在利欲被不断诱惑的氛围中,原有的胡萝卜不再被欣赏,更高的欲望与要求又出现了。“经济刺激”的边际效应在不断递减;更可怕的是,为得到更好更多的胡萝卜,大家并不是拼命努力工作,而变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懒惰消极,反对变革,不负责任,易受煽动。管理走向混乱,企业走向失败。
在管理学的范畴中,胡萝卜是一种比喻,它表示有效的赏识和奖励机制。这种赏识和奖励是指管理者用心管理——真诚对待员工、尊重和赏识员工、适当嘉奖员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胡萝卜是能激励员工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和方式,能起到激励作用的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是胡萝卜。
恰当的胡萝卜和大棒的应用,应该要设法说服员工抛开一些自私的短期目标,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上来。较好的胡萝卡激励如:分权化和授权;自我评价;工作的丰富多变,在保留员工工作责任的前提下减少控制;提高每项工作的个人责任;增加工作白由度;给每个人授予更多的支配个人行为的权力;赋予员工从未处理过的新的更难的任务;给员工分配一定范围内特定的任务,将他培养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等。
胡萝卜和大棒另外的含义是理想和现实,胡萝卜是美好的理想,大棒是阻碍理想的严峻现状,要想达到二个目标,但现实状况却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胡萝卜和大棒又必须是可实现可操作的,那样才有实际的效果。
四、现场的胡萝卜大棒
那么,现场管理的胡萝卜大棒是什么呢?大棒是高标准严要求,胡萝卜是高报酬,宽松的发挥能力的机制。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有什么不同,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不同的大棒,以现场管理中6S的擦玻璃为例,一般擦玻璃的结果是,厚积的灰尘基本没有,但抹布的毛屑布满在玻璃上;或者抹布很脏,脏的水迹一道道,表明玻璃是擦过了,但不干净;或者玻璃上有些胶,有些污点,用抹布用水擦不掉,每次擦玻璃,该污点始终留着。作为高标准严要求的擦玻璃是什么呢,玻璃透明无物,看不到玻璃,为达到该效果标准,抹布必须是洗干净的,用抹布擦过,再拿纸张来细擦,不产生毛屑,会用指甲或用刮刀把粘胶或污点刮去,会从不同角度自检玻璃擦拭的结果,还有脏的,赶紧再擦。同一个人,在乡镇企业擦玻璃会是一个结果,也许半分钟就搞定;而在外资企业擦玻璃又是另一种结果,会花十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擦一块玻璃,他知道,擦不干净,到时还得返工,第一次擦干净了,以后擦拭就简单了。
每个人潜能的力量是很大的,也许你根本无法估测。大棒高悬,他会跳得更高,以达到要求和标准。低标准,反而压制他的能力。
现场管理的好坏,在于你的胡萝卜和大棒的优劣。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