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与维修》
主讲/辛巧娟

第八讲:管理指标和管理流程图(上)
设备管理是指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报废直至更新)的科学管理,它包括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两个方面的管理。
设备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管理的要求,管好、用好设备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日常的设备管理中,不论是传统的方法还是现代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最终是需要通过管理流程的运行,达到管理目标。那么设备管理的具体目标到底有哪些呢?体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指标又是什么?
本讲的学习目标是:
(1)设备管理作用和意义。
(2)掌握设备管理考核指标。
(3)学会设备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4)掌握车间设备管理流程图的作用和绘制原则及方法。
设备管理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的设备效率和投资效果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设备管理的问题分成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侧面。图8-1表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三个侧面的主要组成因素。技术侧面是对设备硬件所进行的技术处理,是从物的角色控制管理活动。经济侧面是对设备运行的经济价值的考核,是从费用角度控制管理活动。管理侧面是从管理等软件的措施方面控制,即从人的角度控制管理活动。

图8-1 设备管理的三个侧面及其关系
设备管理的内容体系如图8-2所示,要实现设备合过程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全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横向协调,克服设备制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之间的脱节,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为设备管理取得最佳综合效率创造条件。

图8-2 设备管理的内容体系
一、设备管理的作用
1、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现代企业依靠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生产中各个环节和工序要求严格地衔接、配合。
2、设备管理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竞争的支柱。
3、设备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应市场需要,产品物美价廉。
4、设备管理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设备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是发生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也是排放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粉尘,污染环境的重要原因。消除事故、净化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所在。
5、设备管理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的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工艺的革新和生产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上。
二、设备管理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规格品种,产品更新换代,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加强设备管理,降低设备维修维护成本可以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三、做好设备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
《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应加强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完善凭证管理、数据管理、定额管理和档案资料管理,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企业规划、决策和改进设备管理工作的依据。
设备统计,就是指按一定要求、原则和方法,对设备的各方面数据进行汇集、整理、计算、分析、研究和总结。
做好设备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就必须有各种数据资料,而这些资料的来源就是设备管理的数据和维修统计数据。
1、设备统计分析
设备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表现为:
(1)为设备管理工作提供数据信息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研究生产设备的数量、构成、使用程度,以便挖掘设备的潜力;
(3)研究生产设备的技术素质、故障和维修情况,为编制设备的维修计划提供依据;
(4)反映设备维修费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效益情况,以实现对设备的经济管理。
2、设备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设备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设备物质形态统计和价值形态统计两个方面:
(1)设备物质形态统计包括设备数量统计、设备技术素质统计、设备利用程度统计、设备维修情况统计及设备故障情况统计等。
(2)设备价值形态统计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占用情况统计、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统计、万元固定资产创利税率情况统计、设备折旧提用情况统计、备件资金占用及周转情况统计等。
3、统计报表的种类
统计报表是搞好设备统计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实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代化的基础资料,也是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基础。设备统计报表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
(1)设备台账,它是记录设备资产的总表, 是企业或车间的设备原始情况汇总表。
(2)企业设备分类台账,它是按设备类别统一编号登记设备资产的台账。
(3)设备情况年报,是企业设备统计工作的基本报表之一是反映企业设备拥有量、构成比、利用程度和设备精度变化情况的综合资料,由专职设备统计员按期填报。
(4)新购、新制设备资产交接验收单。
(5)设备安装质量和精度检验记录单。
(6)设备利用情况月报,主要反映设备的数量利用、时间利用和能力利用的程度。
(7)设备初期管理鉴定卡。
(8)重点设备管理卡。
(9)设备试运转记录卡。
(10)设备故障处理单。
(11)设备事故处理单。
(12)设备重大事故处理单。
(13)设备维修工作月报、季报、年报,主要反映设备计划修理和定期保养完成情况、设备完好状态、利用率等经济指标完成水平和事故情况。
(14)年度设备大修理统计分析汇总表。
(15)年度设备维修经济核算汇总表。
(16)年度设备大检查汇总表。
统计资料应完整、可靠、及时、科学。目前,全国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统一的统计报表、卡、单等,这给统一指标计算和统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从国内企业调查来看,大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的报表在200种以上,中型企业也有100多种,急需优化和简化。因此,设置科学的、简单有效的行业统一的报表问题亟待解决,这是具有标准化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