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与维修》
主讲/辛巧娟

第二十讲:设备资产和备件的管理(下)
四、设备的备件
在设备维修工作中,为了恢复设备的性能和精度,需要用新制的或修复的零部件来更换磨损的旧件,通常把这种新制的或修复的零部件称为配件。为了缩短修理停歇时间,减少停机损失,对某些形状复杂、要求高、加工困难、生产(或订购)周期长的配件,在仓库内预先储备一定数量,这种配件称为备品,总称为备品配件,简称备件。
备件管理是指备件的计划、生产、订货、供应、储备的组织与管理,它是设备维修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备件管理是维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科学合理地储备与供应备件,才能使设备的维修任务完成得既经济又能保证进度。否则,如果备件储备过多,会造成积压增加库房面积,增加保管费用,影响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增加产品成本;储备过少,就会影响备件的及时供应,妨碍设备的修理进度,延长停歇时间,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效益遭受损失。
1、备件管理的目标。
根据现实设备的可靠性和预知维修的实力,将必要的备件在必要的时候和必要的量经济性地准备:
(1)防止设备故障时,由于备件缺少而导致停止时间的延长库存场所的明确化。恰当库存量的设定,库存随时能够使用的管理。
(2)节减备件投资、削减库存维持费用。降低购人时一些必要表单处理等的事务成本。对于备件使用量多的零件,通过改良保全以提高可靠性。
(3)推进新设备采用零件的标准。
2、备件管理方法。
备件的ABC管理法,是根据备件的品种规格、占用资金和各类备件库存时间、价格差异等因素,采用必要的分类原则实行的ABC管理办法(图20-1)。

图20-1 备件ABC组合
下面介绍一种建立设备备件库存结构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直观,容易掌握:
①用ABC法对设备、设备部件、备件零件进行分类;
②根据组合判断备件零件的重要程度;
③判断零件的消耗类型;
④最合备件零部件的重要程度和消耗类型,决定采取的备件结构。
(1)设备的ABC分类:
A类为重点设备,此类设备约占20%~30%,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没有替用设备,将严重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元法进行生产,如精、大、稀设备等,数量不多,但价值很高,是重点管理和维修的对象,要严格执行预防维修。
B类为主要设备,此类设备约占40%~50%,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有代用设备或临时处理办法,但对生产的节奏、交货期产生影响,这类设备也应贯彻预防维修,如生产流水线的设备。
C类为一般设备,此类设备约占20%~30%,这类设备生产的零件有较大量的库存或对生产影响不是很大,可以等待修复。
(2)部件的ABC分类:
A类部件,是设备的核心,主要负载部位,对设备生产运行产生直接重要影响,发生故障的后果严重,停机损失惨重。
B类部件,是设备的较重要部位,发生故障影响设备功能、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环保,但不会造成严重停机损失。
C类部件,是设备的辅助部位,发生故障暂时不会对功能、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环保产生即时影响。
(3)零件ABC分类:
A类零件,是部件的核心及主要负载部位,对设备生产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影响重要,发生故障后果严重,停机损失惨重。
B类零件,是部件较重要的部位,发生故障会影响设备功能、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环保,但不会造成严重停机损失。
C类零件,是部件的辅助部位,发生故障暂时不会对功能、质量、生产效率和安全环保产生即时影响。
3、备件助消耗类型。
①Ⅰ类型,消耗量大,短周期就损坏,供货周期明确。
②Ⅱ类费,消耗量小,长周期才损坏,供货周期明确。
③Ⅲ类型,损坏、供货周期不确定。
4、建立设备备件的库存结构。
根据设备类别、部件类别、零件类别确定零件的重要等级。
根据ABC分类,如果采取设备类别、部件类别、零件类别进行组合,其形式见表20-2。AAA-CCC共有27种组合,根据重要程度可把设备备件分为四个等级,以建立和确定设备备件重要级别。
表20-2 备件重要程度级别
重要程度 |
说明 |
等级意义 |
备件库存 |
IM1 |
全部为AB的组合中,A的数量占2个以上(含2件) |
最重要 |
冗余库存 |
IM2 |
组合中,A的数量占1个以上以上或AB各占一个 |
较重要 |
一般库存 |
IM3 |
组合中,A占1个或B占2个且其余为C |
不重要 |
短缺库存 |
IM4 |
组合中,A数量为1,B的数量低于1个(含1个) |
最不重要 |
不做实物的库存 |
如果再结合备件的消耗类型考虑,可以构造表20-3的备件库存结构。
表20-3 备件的库存结构
备件消耗类型 |
备件重要程度 |
IM1最重要 |
IM2较重要 |
IM3不重要 |
IM4最不重要 |
备件库存结构 |
Ⅰ |
设置库存上下限,高于下限一定值就要订购 |
设置库存上下限,低于下限就要订购 |
设置库存上下限,低于下限一定数量就要订购 |
不做库存 |
Ⅱ |
设置库存上下限,定期订购 |
定期订购,零库存 |
定期订购 |
不做库存 |
Ⅲ |
设置库存上下限,低于下限就要订购 |
设置库存上限,低于下限就订风 |
设置库存上下限,库存为零就要订购 |
不做库存 |
5、设备备件管理的衡量指标。
设备备件建立多少库存合适?这与企业设备的类型、设备使用的频率、设备的使用环境等有很大关系。机加工设备与焊接设备的备件库存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机加工基本上属于长周期消耗少,备件数量少,但焊接设备很多备件是属于短周期消耗高类型,备件数量多,一般可用以下两个指标衡量设备备件管理,即
设备备件资金率=全部备件资金/企业设备原值
设备备件库存资金周转率=月消耗备件费用/全部备件资金。
五、降低设备备件库存金额的方法
1、增强备件的可替代性和通用性。
这类备件主要是电器方面,如接触器、普通变频器等。设备备件的替代要求维修人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比如某车间使用的普通变频器有几种品牌,变频器功率从0. 37kW到l1kW合计几十个,如果采用一对一配置备件,需要资金将近到万元,但如果备上最大功率(如11kW)和中等功率(如5.5kW)的变频器即可,一旦变频器发生故障、烧毁、损坏,临时替用,则可以减少很多资金的支出。对于电器自动化系统元件,设备管理部门应当进行调查、了解,从控制可靠性、稳定性、先进性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选定一个品牌系列,编程方法、设置方法相同,在设备购置或者技术改造时统一,这样做好处很多一方面可以减少维修人员熟悉新器件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库存量,减少资金积压。
2、资源共享。
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内部各车间备件资源在企业内部公开,实现备件共享这点比较容易做到,特别是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对于没有使用设备管理软件的企业,需要进行备件盘点,列出型号、规格、数量、生产厂家、使用部门等信息,汇总到企业级的设备管理部门,一且需要,从其他车间、部门调拨即可。
3、尽可能实行状态维修。
状态维修就是在检查计划和工作计划的指导下,通过检查设备、检测状态,对照制定的完好标准,识别即将出现的问题,预计故障修理时机,可以优化库存,由于明确潜在故障,工作效率很高。同时,依靠故障诊断技术,确认有问题才进行维修,可以防止维修过多,从而维修成本低,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较经济适用。
4、采用维修新技术、新方法。
密切关注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发展,了解掌握新出现的维修技术、维修方法,并利用到日常的维修实践中来。
5、做好应急预案。
有些重要的设备,如机器人电路板等可靠性比较高,正常情况下损坏周期较长,属于免维护类型,但配件非常昂贵,供货周期非常长,要不要库存备件取决于几方面;一是企业周转资金是否支持;二是有无替代品;二是有无可行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能否保证交货期、产品质量等。
在没有库存备件的情况下,对这类设备要做好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明确预案的措施内容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协调和分工,明确工艺方案,确保生产能够进行。
6、综合平衡设备评价指标。
比较设备的维修成本和停机造成损失的大小,按照”两害选其轻“的原则有所选择。当停机生产损失大时,应侧重设备效率功能的评价而轻维修成本的评价;反之,当停工损失相对较小时,应侧重维修成本评价轻设备效率功能评价。指标有轻重,设定指标时,设备管理部门和生产主管部门应该综合考虑。指标只是一个数据,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某一个考核指标的达成而放弃非考核指标追求整体的最优才是企业要求。
六、设备管理软件的运用价值
由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计算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已将多套企业设备管理商品软件投入市场,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工业设备管理系统、设备故障分析系统、备件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企业还可根据自身发展和管理特点与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的软件,构建起高效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
总之,企业运用设备管理软件主要完成以下几种功能:
1、建立规范的设备管理工作体系。
建设比较完整地记录、储存、存取、处理设备资产数据、变动数据、运行数据、检查维护与维修数据、备件计划与库存数据、特种设备检验数据等,及时传递设备物质和价值形态的运动;设备运行与维护的状态信息,为生产安排和各项工作安排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从而建立规范的设备管理工作体系。这一工作管理体系涵盖了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并以设备履历(档案)的方式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维修记录进行保存和查询。
2、最大化的提高设备综合率。
建立的设备运行数据信息库,进行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和故障分析,直接地为预防性维护与维修工作管理提供计划和任务制定的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工作管理的合理性、保障设备的正常与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达到预防维修的目的,减少设备六大损失、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
3、降低设备运行与维护成本。
通过对设备折旧费用、修理费用及其他有费用记录的维护作业费用自动核算,并对设备运行及维护成本进行成本统计和分析,避免预防维修不足和预防维修过度不良现象等,有效提高设备的运行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设备管理工作任务组织与安排,采用系统分析,合理有效地进行安排,降低综合管理成本。
4、减少备件采购及库存成本。
备件管理与维修管理紧密结合,为减少备件采购及加强库存成本控制,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