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制桶》
文/杨文亮

第一篇:钢桶生产精益化管理
第七章 生产成本控制
51 |
问 |
我发现公司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日常营业收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降低成本呢? |
答 |
首先你要对生产成本进行分析,明确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包括原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费等,然后按照生产成本控制基本程序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如制定成本标准、监督成本的形成等。 |
【详解】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项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生产过程中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1、制定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制定标准的方法如下所示。
(1)计划指标分解法:
将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单位、部门分解,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工艺阶段或零部件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序进行分解。
(2)预算法:
用制定预算的办法来制定控制标准。可根据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来制定较短期的(如月份的)费用开支预算。并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采用这种方法时,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预算,并自下而上地层层制定。
(3)定额法:
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千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2、监督成本的形成
监督成本的形成是指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组织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员工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的日常控制要求要与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 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
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按图样、工艺、工装要求的操作进行监督,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符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料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
(2) 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
主要是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
(3) 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
车间管理费的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无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应委派专人负责控制和监督,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应查明责任者,分情况、分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步聚一:
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各方关心、引起成本降低潜力大、可能实行的项目。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步骤二:
讨论和决策。课题选定以后,应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有可能的提出多种解决 方案,再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步骤三:
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具体部门和人员。
(4)步骤四:
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加以监督检查。方案实施以后,还要检查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衡批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