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制桶》
文/杨文亮

第一篇:钢桶生产精益化管理
第七章 生产安全控制
48 |
问 |
啥是职业病?如何进行员工的职业病防范? |
答 |
首先应该认识职业病的怎么引起的,那些病属于职业病范畴,然后就要针对不同的职业病,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对生产现场的病源要进行有效控制,并及时报告现场污染情况。 |
【详解】
1、认识职业病
按照2011年12月3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通常职业病关联的特性主要有:
(1) 对象是劳动者(即现场的作业人员)。
(2) 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
(3) 起因是生产性有害因素(依据法定机构的检测结果)。
(4) 性质属于工伤,需要赔偿。
(5) 国家有法规专门定性,并规定了具体的范围和处理办法。
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个大类115个病种,具体内容参见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须注意的是职业性多发病,如腰酸背痛、视力下降等都不属于职业病。还有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感染的疾病,如“非典”等,因不在国家规定的“目录"范围内,因此,也不属于职业病。不属于职业病的患者就不能享受有关规定的待遇,属于职业病的患者依法享有规定的待遇,不容任何人剥夺。
2、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无论是对于工厂还是个人,职业病所引发的损失是巨大的,代价是沉重的,因此,工厂要从现场工作开始,抓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通过改善设施及环境,做到保证劳动者的健康。
(2) 建立健全工厂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 积极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4) 向劳动者提供卫生防护用具。
(5) 采取措施,待续减少职业危害因素。
(6) 进行职业危害检测。
(7) 不得将职业危害转移给不具备防护能力的场所。
(8) 向职业危害关联处所告知其危害性。
(9) 对劳动者在岗前和上岗中实施培训教育。
(10) 对劳动者在岗前、上岗中和离岗后实施健康检查。
(11) 落实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待遇义务。
(12) 采取措施,救援或处理职业危害事故。
(13) 保护特殊劳动者,如未成年、生理病理等特性的人员。
(14) 举证义务,如实提供相关资料、证据。
(15) 接受行政监督和民主管理的义务。
经验表明,职业病治疗很难,但完全可以预防,而且预防与治疗之间的资金投入比例一般是1 : 10。由此可见,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3、控制井报告现场污染
控制并报告现场污染的措施如下所示。
1、控制污染
控制污染主要是指控制工序中发生的作业污染,如喷雾作业中的雾气、打磨作业中的粉尘、敲打操作产生的噪声等。这些污染不仅会影响本作业工序,也会影响相邻的工序,严重时甚至对整个车间造成污染。具体的控制方法需要向工程技术部寻求支援,但现场主管自己应当更主动地去实施。
2、执行污染
在污染状况控制无效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现场主管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实际的污染情况,并预测可能造成的后果。报告一般以书面形式为好,自己留有副本,以便日后追踪。
3、意外情况
当作业中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如搬运有毒的化工原料时发生泄漏,现场主管要首先想办法控制现场,尽力减少或消除污染,降低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迅速报告上级。这种报告可以是口头的,但事后要做好记录并进行总结。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