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制桶》
文/杨文亮

第一篇:钢桶生产精益化管理
第七章 生产安全控制
44 |
问 |
由机器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企业中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好机器设备安全控制呢? |
答 |
首先你要了解机器设备不安全的形态,然后掌握机器设备安全管理的技巧,如识别总要求,强调设备本身的安全,加强防护装置等。 |
【详解】
1、机器设备不安全的形态
在生产现场中,由于机械设备而引起的安全事故不少,要预防事故的发生,只有知道其原因,方能对症下药。一般而言,机器设备事故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机械的不安全状态
a.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b.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c.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d. 生产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无通风或通风系统效率低、照明不足、作业场所烟雾灰尘弥漫等。
e. 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交叉作业过多。
f. 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有冰雪,有易滑物(如圆柱形管子、料头、滚珠等)。
g. 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h. 储存方法不安全,堆放过高、不稳。
(2)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这些不安全行为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如以下所列:
a.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包括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等。
b. 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如工作梯,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拉临时线不符合安全要求等。
c. 机械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或清扫。
d.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e. 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理切屑,不用夹具固定设备,用手拿工件进行机械加工等。
f.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
(3) 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如下所示。
设备错误:设计错误包括强度计算不准、材料选用不当、设备外观不安全、结构设计不合理等。
制造错误:即使设计是正确的,如果制造设备时发生错误,也会成为事故隐患。在生产关键性部件和组装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错误。
安装错误:安装时旋转零件不同轴,轴与轴承、齿轮啃合调整不好,过紧或过松等。
(4) 管理缺陷。如无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规程不完善,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劳动制度不合理,缺乏监督。
(5) 教育培训不充分。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上岗,操作者业务素质低,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懂安全操作技术,操作技能不熟练,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态度不负责,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不遵守操作规程,都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6) 领导不重视。对安全工作不重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或落实现代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调查整改不力。以上问题关键是工厂领导不重视。
2、机器设备安全管理的技巧
(1) 识别总要求。机器设备的管理内容虽然十分繁杂,且不同的行业差别很大,但从总体上看,其管理原理大同小异,本质是一样的。因此,只要抓住了核心,实施具体管理时也就不难了。这些内容如下所示。
设备本身要安全:凡有功能缺陷、违规和不配套的设备坚决不能用。
防护装置不能少:设备本身的防护器具和操作者的防护用品要齐全。
控制措施要完善:主要是规章制度和管理软件等要健全、有效。
设备管理紧跟上:预防保养和维护等工作必须要与生产实际相配套。
(2) 强调设备本身的安全。设备本身的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具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具有自动防错与防误功能,综合考虑了人-机系统的适宜性,使用的材料要可靠、稳定。
(3) 加强防护装置。从机器投入运转伊始,就要全面配备必要的防护装置,并且在后续的管理中逐步完善,不断增加。这些内容可以包括:安全保护装置,关键器件的监控措施,关键状态的检测器件,异常情况的报警和防护器。当现场缺乏这些装置时,就需要考虑如何用管理措施去弥补。
(4) 完善控制措施。随着机器、设备的不断使用,原有的管理制度会显现出弊端或漏洞,这时就需要尽快采取措施修订和完善,以便实现持续控制。通常需要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先进科技手段识别潜在的危害性;通过防护措施改善操作环境;用夹具、治具或工具等减轻人员繁重和危险的操作步骤;用醒目的标志牌来警示区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
(5) 做好设备维护。做好设备维护的关键是要发扬全员参与精神,实现全面预防保养。这些内容主要包括:要求全员按标准、规格正确使用设备,不胡挪乱用;按计划定期实施预防保养;运作中要定期鉴定,及时维修,严禁带“病“坚待;对于维修无效和使用期已满的设备坚决实施报废处理。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