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桶工(中级技能培训教程)
第三章 常用制桶设备的中修技术
第二节 易损件 3.2.2 易损件的更换和整修
易损件经过检验,判别其已经失效了,就必须更换或进行整修。关于轴承,齿轮以及输送链与定位装置的更换、装配及必须的整修前面已详细讨论过了,这儿不再赘述。这儿主要讨论轴和导轨的整修。
一、轴的整修
前面已讨论过轴的检验和判别,如果转轴没有疲劳裂纹等明显缺陷,该轴仍可整修后继续使用。整修主要对象是轴颈的过度磨损。因为转轴是设备机械传动的主要零件,它直接影响设备的加工精度,因此整修时要保证其前后轴颈的同轴度,以及各配合表面对轴颈的同轴度,而且本身的几何精度不应超出允许的公差范围,各表面的粗糙度也应保证达到要求。考虑与其相配合的零件的磨损情况,修理时不一定要将其恢复到原来的基本尺寸,可以根据磨损情况确定合理的修理尺寸。转轴轴颈磨损不大,可采用磨床磨削、研磨或双铅珩磨法修复。研磨和珩磨也可在普通车床上进行,但研磨和珩磨只能改善其表面质量,而几何精度则由前道工序保证。
当轴颈磨损超过轴瓦调节范围时,需要更换轴瓦,此时应按轴瓦来确定轴颈的修复尺寸。若恢复尺寸在0.6毫米以下,可采用镀铬等方法处理;若恢复尺寸大于0.6毫米,则可采用振动堆焊、金属喷镀等方法修复。
当轴的螺纹表面损坏,可在原位置重新车制螺纹,并按修后螺纹配制新螺母。若轴上键槽损坏,可将轴转90°,重新制作键槽。
二、导轨的整修
设备的导轨是移动部件的基准,它的直线度和平面度直接影响加工精度。因此在整修导轨时,修理基准的选择很重要,一般应选择设备的原始基准作为修理基准。如以导轨上没有磨损的固定结合面或轴孔作修理基准。在不影响传动性能的原则下,也可选择测量方便的表面作为修理基准。
设备导轨的整修方法,可根据设备条件采用刮研法、精磨和配磨法。刮研法常用于导轨磨损较小(一般在0.1毫米以下)且无严重划伤、拉毛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所使用的工具简单,加工余量少,且精度高,是一种最基本的修复导轨,的方法。精磨和配磨法常用于磨损量为0.1~0.5毫米的导轨,特别是经淬火的导轨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以减少刮研工作量。采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导轨表面耐磨性。至于磨损量大于0.5毫米,或刮研工作量很大时,可采用精刨法。此外,对磨损量不大,但表面有较深的划痕、拉毛或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环氧树脂粘接法、铁粉——KH-501修补法等方法,经修补后再进行精加工修复。
复习题
1、什么叫做计划预修制?设备中修有哪些具体要求?与小修及大修有何区别?
2、制桶设备中修的程序是怎样的?
3、设备中修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具体步骤?
4、装配齿轮时,要注意哪些间题?
5、怎样进行中修后的试运验收工作?
6、轴承的失效形式有哪些?怎样鉴定该轴承已失效,必须整修或更换?
7、怎样进行轴的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