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桶天下》
阳光一百 作品

第六章:创业初始举步维艰,专研技术喜获成果
1985年的秋天,柳泉刚刚在沣京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市机械局,又转分到下属的沣京市制桶厂。刚来的时候,厂里他是第一个大学生,厂长非常看重,希望他能把厂里的技术推上一个台阶,摆脱长期以来技术全靠经验支撑的局面。
厂长尹大全本身也是一个市中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因为工作突出,被推荐当上了厂长,年龄三十多岁,是个敢于担当的年青厂长。
柳泉刚刚上班,就分配到厂技术科当了技术员。技术科有一个女科长和两个老技术员,还有一个描图兼资料管理员。女科长于艺卿也是中专毕业,有五十二岁,老技术员伍德安也是老中专毕业,有五十多岁,另一个老技术员是从车间工人提拔上来的,也有五十多岁,都是快退休的年龄。技术员在厂里主要设计一些简单的模具和工装,有时维修设备时还要测绘一些机器零件图等,大型的设计和技术改造,还是没有能力做。
柳泉的到来,为厂里的技术注入了新的希望。柳泉刚上班,非常谦虚,常下车间,和老师傅学习,了解钢桶制造的工艺和技术、设备等等。那时候,工厂的设备和工艺还比较落后,基本上属于国内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手动和半自动设备加杂,全靠人工。
当时厂里有三百多名职工。分三个车间:一个是一车间,主要生产200升钢桶;一个是二车间,主要生产中小型特殊规格的钢桶;一个是三车间,主要是机械加工,为一、二车间生产模具、工装和维修零部件。
据车间老工人说,沣京制桶厂建厂于1958年,属于国内比较早建厂的一批制桶厂,当年制桶厂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给沣京炼油厂和沣京化工厂配套包装。当初没有什么设备,车间的工人大多是从附近各地招来的白铁匠,这些白铁匠就是以前用黑、白铁皮制作烟囱、水桶、洗衣盆、铁皮簸箕、垃圾桶等等的工匠,想着钢桶也是铁皮活儿,应该差不多。
由于缺少设备,上级要求在国庆节时要赶做出第一个钢桶,向国庆节献礼。刚刚组织的十几个白铁匠,拿到了个国外的样品桶,照着样子,采用全手工的方法,作出了个钢桶,当时的桶身纵缝是采用气焊方法焊接成的。做完之后,他们给这个钢桶刷上军绿色的油漆,挂上大红花,由众人抬着走上大街,于国庆节时献到了市政府的门前。当时敲锣打鼓,好不热闹。
后来,联系了国内其他较早的制桶厂,调剂了一些主要的制桶设备,虽然比较落后,但总比手工制造要好多了。
柳泉查阅了制桶厂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档案,了解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设备大概是这样的:一台剪切板、一台卷板机、一台点焊机、一台半自动缝焊机、一台单头滚压翻边机、一台单头胀筋机、一台单头波纹机、一台单头立式封口机、一台裁圆机、一台压盖机,二台小冲床。
除了这些,技术科的资料室里没有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专业资料和书籍,具体的技术无从查起,也没有系统的教材和资料。多年来,基本都是靠经验进行摸索生产的。
那时的产品质量没法和现在相比,生产出来的钢桶有一半都是漏气的,要靠手工补焊后才能出厂。钢桶外表是人要刷漆,刷漆工手拿六寸宽的大刷子,在大太阳下走着固定的三步四步,刷完的钢桶就在太阳下晒干。由于全靠手工制造,车间设备工序间的半成品也是堆积如山,靠人工转运。所以钢桶在出厂的时候,基本上已经面目全非了,凹瘪、掉漆都是常事儿,那时候的用户好象也要求不高。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给企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工厂增添了一些新的设备,比如原先的单头制桶机都换成了卧式双头机器,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新上任的厂长尹大全,还组织厂里的年青人一起,搞成了钢桶静电喷漆室和远红外烘干炉,让钢桶的涂装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
为了让柳泉尽快了解钢桶的新技术,尹大年经常派柳泉去国内其它制桶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那时候制桶业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国内制桶厂都没有竞争关系,大家只要是同行业,都非常亲近、经常走动,毫不保留地帮助和支持。
用了大约五年的时间,柳泉走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制桶企业,学习了不少的经验,先进的、独特的技术。一边总结各家的长处,一边结合书本上的理论进行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不断地对企业现有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沣京制桶厂的设备、工艺和技术,已经迈入了全国最先进的行列,成为行业最前沿的典型。在这个期间,柳泉也因为多项技术创新或改进,连年获得了市科技局、市机械局、市科技协会等部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
在这之后,柳泉对制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制桶厂的技术和工艺资料、档案进行了规范。从此,职工或技术人员都有了技术学习的系统资料和生产活动的技术规范,不再只靠经验工作了。
在这之后,直到2000年代初,柳泉在沣京制桶厂担任过技术科科长、开发科科长、车间主任、经理办公室主任、总工程师等等职务。在这期间,企业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也大大的扩展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升,还曾开发出四升矩形桶、三片罐、钢提桶等等产品,并在外地建立了两个分厂,工厂的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最大。每次想到这些,柳泉都感到非常的欣慰。
再后来,上级要求企业进行改制,沣京制桶厂一夜之间,由国有企业变成了私营企业。职工大多数下岗了,原先的沣京制桶厂,变成了沣京市长城金属容器有限公司,职业进行全员工龄买断,一年工龄只有600元。到完成改制的2005年,柳泉刚好20年工龄,发了1.2万元就打发了。
柳泉有些灰心,因为自己已经不再年青,新来的私企老板似乎也不买自己的帐,对于年过四十的职工,一个都不想留。看着一些老同学下岗后自某生路,过得潇潇洒洒,自己也动了心。于是便组织了十几个从制桶厂下岗的职工,自己办起了沣京柳泉制桶厂。柳泉知道以自己的资金和实力是无法和原厂竞争的,所以,柳泉给自己的定位是“市场补缺型”,就是专门做大厂不愿意做的小批量非标准中小型钢桶。
这一干,就是十年。
当然,在沣京制桶厂工作的时期,柳泉也不是只干工作了,他还遇见了爱情。
当年刚刚工作的时候,柳泉拜了当时厂里最有资历的杨森为师博。杨森是厂里最老的职工,技术好,经验丰富,柳泉跟他学到了不少的专业知识。杨森也非常喜爱这个徒儿,常在人前夸。自己一辈子当工人,文化知识没有多少,现在有大学生给自己当徒弟,脸面荣光自不待说,这个徒弟也是文武全能,没给师傅丢脸。
因为杨森在厂里是德高望重,人人敬服,所以,柳泉有时在工作中即便是有一些过错,有师傅一手帮衬,也不致于惹出大麻烦,大家还是很给面子的。再加上柳泉为了谦虚,人缘好,在厂里也是如鱼得水。
在这期间,杨森师傅的小女儿杨岚,就爱上了柳泉。柳泉经常去杨森师傅家吃饭。大家经常在厂里看到杨森和柳泉一起进进出出,犹如一对父子。于是就有人跟杨森说:“你让柳泉给你当儿子吧,挺相配的!”这些话,让杨森也上心了。终于有一天,杨森发现,柳泉和自己的小女儿杨岚一起去看了电影,这也是别人告诉他的。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征兆。
反正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杨岚觉得很自然地柳泉就是自己的丈夫,柳泉也很自然地觉得杨岚就是自己的妻子。1988年元旦的时候,他们就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是厂里操办的集体婚礼,在单身宿舍给他们分了一间作为他们的婚房。1989年冬天,他们就有了儿子柳青,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好象没什么好说的。谁也不知道这中间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直到很多年之后,这事情才被人发现,竟是那样的荡气回肠!
柳泉自己创业办了柳泉制桶厂之后,杨岚也从厂里辞职了,给柳泉制桶厂当了会计和库管员。开始的几年里,借着原厂里的一些老关系,生意做得也算是红红火火。那几个在原厂销售科里的老同事,只要有用户上门来要一些小批量的或是特殊钢桶的活,都介绍给了柳泉,所以柳泉也非常感谢这些老同事,隔三岔五也会叫来一起吃吃渴渴,年底给个红包,大家不亦乐乎!
但是最近几年,原先那些老同事一个个都退休的退休,调离的调离,销售科都是一些年青人,柳泉都不太熟悉。虽然也试图拉个关系,但毕竟感情上差一截,难免公事公办。所以活儿越来越少。柳泉制桶厂为了坚持,也是连年减人,最后就剩下几个学徒工,其它的工人都走了。
到了今天的地步,也是柳泉没有想到了,他经营了十多年的企业,现在步履维艰,几乎到了倒闭的地步,原想给儿子柳青留个维持生活的产业,现在反倒成了儿子的累赘。一想到这些,柳泉就想哭:“凭着自己的一身技术,别说在沣京制桶人人敬重,就是在其他的制桶厂里,也都敬他是专家级的人物!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柳泉想不明白。
静悄悄的病房里,只听到旁边病床上的呼吸声。杨岚扒在柳泉的病床边,似睡非睡。已经是早上七点了,医生和护士一会儿就要上班了。柳泉一夜没有合眼,为了怕陪床的杨岚担心,他一直假装睡着了。柳泉翻了一个身,杨岚立即坐直了,轻轻地说:“你醒了吗,疼不疼?”
柳泉伸了一下胳膊,说:“没事的,不疼,该起床了!”
杨岚从床下拉出一个脸盒,提起床头的暖水瓶,便走了出去。一会儿打来洗脸水让柳泉洗脸,一边自己用开水为柳泉冲了一杯牛奶。
到今天为止,柳泉已经在医院住了七天了,据柳青说,在他住院的这几天里,厂里天天生产,已经把维尼龙厂的订单全部供完了,昨天晚上送去了最后一车,今天早上就能拿到全部尾款。
这时候,柳泉是等着柳青来接自己出院回家的。按说这该是高兴的事儿,但柳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在制桶厂干了几十年了,他对厂里的生产和设备再熟悉不过了,按着柳泉制桶厂目前的设备现状和工人的熟练程度,能在五、六天里生产5000只出口电石桶,他从来没干过。所以他想像着柳青在厂里拼命的样子,心里就疼。
“一定是拼了命了!不会错!”柳泉自言自语道。
好在柳泉是技术出身,厂里各种生产工装和模具,都是自己设计,然后委托附近的机加工厂制造,在设备和工装上,省了不少的钱,要不然,做小批量特殊产品的制桶厂,要想挣钱,是非常不容易的。尽管小桶的利润相对大桶要高一些,但做起来却是比大桶麻烦的多,生产效率也低。柳泉想:“以后要怎么干,自己身体已经基本上是残疾了,年龄也大了,慢慢力不从心了。帮不上柳青太多的忙,今后就全靠他了!不过他还年青,有的是学习机会和磨练机会,吃点苦有好处。”
柳泉这样想着,慢慢地下了床,在地上走了几步,走进来的杨岚急忙扶住他。
过了一会儿,医生和护士都来查了床,说柳泉恢复地很好,回家后还要好好静养一段时间,不要做体力活动。柳泉和杨岚都一一答应了。
早上八点半的时候,柳青走进了病房,他已经在楼下办完了出院手续,并给吕冬冬和钱多多续了住院费,医生说,再过一个星期,他们两个也能出院了。柳青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柳青点点头,说:“虽然他们打了我,但是我不狠他们,他们是无辜的,要好好照顾,我们不能亏了人家!”
柳青连忙说:“放心吧,我都安排好了!”
柳青扶着父亲,母亲杨岚两手提满了盆盆罐罐跟在后面,一起下楼。柳泉坚持要去吕冬冬和钱多多的病房去看看他们,柳青扭不过,只好扶着他去了。看完病人,柳青一家上车向家的方向开去。
“钱够用吗?”在车上,柳泉终于憋不住问了一声。
“没问题,爸!”
“维尼龙厂的订单干完了,后面怎么办?”柳泉又追着问。他知道,如果厂里不能继续生产,钱很快就会花完的。
“放心吧,爸,维尼龙厂可能要追加订货,这两天就的信儿了!”
柳泉把身子向后靠了一下,长长舒了一口气。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