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制作工艺与检测技术标准实用手册》
第二篇 包装技术与工艺
第三章 防虫害包装技术
第二节 害虫的发育过程、生长环境及入侵包装的途径
一、害虫的发育过程与防虫包装的关系
昆虫由小到大,大部分种类都经过几个不同虫态的变化。从卵孵出幼小虫体的过程叫孵化。幼小虫体经过几次脱皮,慢慢地由小长大,长到最大的时候叫老熟幼虫。会变态的老熟幼虫在变成成虫以前,中间还有个蛹期。由老熟幼虫变成蛹的过程叫化蛹。蛹期虽然不吃不动,但内部却发生激烈的变化,因此蛹期是幼虫到成虫的转变阶段。最后由蛹期变成能飞会跳的成虫过程,叫做羽化。
在变化过程中,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都不相同,每个不同的形态,叫做一个虫态或叫做一个发育阶段。
(一)卵
卵自身不能移动,因此成虫产卵的时候需要选择后代适宜生存的地方,一般是把卵产在可以供给幼期吃住的寄主上。不同种类的昆虫,产的卵也不相同,为害大豆的天蛾采用单粒散产,而玉米螟、粘虫的卵则多粒产在一起构成卵块。这些卵易移入包装材料或包装产品上,或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包装内构成潜在危害。
(二)幼虫
幼虫是由卵孵出的,幼虫的构造比较一致,生长在最前面的是头,头部有鄂、触角和眼睛。幼虫的取食多为蛀食,且食量很大,易使物品和包装材料出现孔洞、破碎等损失,是防虫包装的主要对象。
(三)蛹
蛹是幼虫过渡到成虫的中间虫态,幼虫老熟后便停止取食,并将消化系统的食物残渣完全排出,进入隐避场所,准备化蛹。蛹一般不动,也不侵害物品。但蛹有发育成成虫的潜在危害,且影响包装产品的质量和外观。
(四)成虫
成虫是昆虫一生中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繁殖后代,许多成虫对物品不产生直接危害或危害性相对幼虫小,但却能大量繁殖后代,造成间接的潜在危害,并造成物品外观质量的降低。害虫的代谢产物很讨厌,不仅直接影响了物品的外观,而且会遗留在食品、粮食中造成变味、污染,甚至有些虫体也遗留其中,造成污染和外观质量的下降。
二、温湿度对害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害虫都是作为生活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各种生态因素的变动都能影响害虫群落的改变和种群数量的增减。
(一)温度对害虫的影响
昆虫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温度对幼虫的发育速度、成虫的寿命和繁殖率、以及死亡速度和迁移分布都有直接的影响。害虫虽然也有通过改变呼吸强度和水分蒸发速度来调节体温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极微弱的。
害虫体温的调节主要靠获得和散失热量。热量的获得有内生和外来两个途径。从害虫自身新陈代谢作用分解营养物质而获得的热量为内生热;从害虫栖息地方的环境温度中获得的热量为外来热。就害虫来说,外来热是主要的,内生热只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热量的散失一般通过水分蒸发,向外传导和以热辐射形式三个途径向外传递,其中以水分蒸发来散失热量为最重要。
每种害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它的基本行为和特殊的生理过程。在8~40℃为有效温度范围,这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要求的温度。在这个范围内,昆虫有可能生长、发育、繁殖。其中22~30℃是昆虫生活最适合的温度区,在此范围内昆虫的发育良好,改良速度适当,个体死亡率小,成虫寿命较长,生殖力也最强。35~45℃是有效温度的上限,在此范围内,昆虫的生长发育开始发生热抑制状态,称为高温临界。8~15℃是有效温度的下限,是发育的起点。超过上限和下限的温度,对昆虫有着致死的作用。45~48℃的温度能引起昆虫各部分代谢速度加快而不能得到平衡,因此生理功能失调,生命活动降低,处于热昏迷状态(又称夏眠)。这种状态如果继续延持,可以致死,但如果不久温度下降到适宜温度,虫体仍可保持生命。48~52℃为致死高温,对大多数昆虫有致死效力。对于发育起点以下的温度,各种昆虫表现的耐寒能力不同,一般8℃以下,虫体的新陈代谢减慢,生命活动降低,进入冷昏迷状态(又称冬眠),如果时间长久就会导致死亡。低温致死一般在0℃以下,但通常不会超出零下15℃。
低温对害虫的致死效力与保持低温的时间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是保持较长时间的低温会有较强的致死效力。例如锯谷盗成虫在零下5℃的低温下,十三天就会死亡,但在5℃时要保持六十七天才完全死亡;它的幼虫在零下5℃时经十二天死亡,但在5℃时,需保持四十五天才完全死亡。
温度也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速度和种群密度。通常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虫体的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因而温度决定着害虫在全年内活动时期的长短,也间接影响全年发生的代数和种群密度,以及物品的受害程度。
害虫对温度的反应和适应不仅因虫种的不同而异,而且还受到下列情况的影响:
(1)快速上升或下降的温度,常使害虫一时难于适应,从而缩小了对高温或低温的忍耐范围。
(2)害虫有利或不利的温度范围亦随大气湿度的改变而变化。一般来说在干燥的条件下,害虫对温度变化的忍耐力比潮湿的条件下为高。
(3)长时期的不利温度会促使害虫死亡。
(4)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发育阶段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害虫对温度的反应与其内在生理状态有关系,一般当体内水量增多,脂肪量相对减少时,忍耐低温的能力较差;反之脂肪量增多,水分减少时,忍耐低温的能力增强。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对温度的反应也有差异,一般以越冬期个体的忍耐低温能力最强,处于停止发育状态或已经成熟的幼虫次之,正在发育的虫体最弱。
一般害虫对高温的忍耐力低于对低温的忍耐力,其能忍耐的限度以温暖地区的害虫比寒冷地区的为高。
(二)湿度对害虫的影响
湿度对害虫的影响与温度同等重要,它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影响昆虫的水分生理活动;另一方面影响害虫食物的含水量,起着间接作用。
一般昆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是消化作用、营养物质的循环、排泄物的排出、渗透压的调节等生理活动所必要的溶剂,也是体温调节中必不可少的。一般昆虫体内的水分含量约占体重50%左右,也有含水量较高的种类其含量可达90%左右;但昆虫体内的不分含量常因昆虫的种类、虫期和环境条件而有差异。
一般昆虫体内的水分和外界环境水分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它必须用获得和散失水分来调节这种平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昆虫体内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水分的蒸发作用。当外界空气中相对湿度降低时,可能提高水分的蒸发速度,体内水分散失量增加;相反在潮湿的条件下,体内水分消失缓慢,易于保持着较稳定的含水量。
各种昆虫对湿度和水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也和对温度的要求一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相对湿度70~90%之间是多数昆虫的最适宜的湿度。在昆虫能够生存的湿度范围内,湿度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和生殖能力。
一般昆虫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特别是对低湿度的反应更为明显,如米象在16~27℃时,食物含水量至少要达10%以上方能生存,如果食物含水量降低到8.5%,只能生活52天即自行死亡。但是也有些害虫能生活在干燥的物品中,它们往往具备耐干燥的能力,有的种类(如地中海粉螟)能生活在几乎没有水分的食物中,但一般来说,如物品的含水量下降到8%,就不容易发生虫害了。因此设法降低物品的含水量对防治害虫有重要的意义。
三、害虫侵入包装内的途径与方式
(一)未包装以前已遭虫害
如果物品在未包装以前已遭虫害,必然会影响成品的虫害。因大部分卵或蛹有能力从原料中转移到产品中,然后再转移进包装内。成虫或幼虫可能会在加工过程中因环境不适而致死,但成虫或幼虫的残骸,因比较直观化,所以有时造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二)在包装过程中遭受虫害
排除原料遭受虫害的可能性,在包装过程中,由于空气中的虫卵、蛾、蝇等易落在物品上,或直接进入包装内,卵易游浮在空气中,不易察觉,一旦进入包装危害就很大。蝇和蛾易被察觉和防范,但进入包装后不仅对包装外观带来直接影响,还易在物品上产卵或在包装材料、容器上产卵或排泄粪便。所以在包装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环境卫生,也是我们防虫包装的一大措施。
(三)包装材料携带害虫
包装材料也易携带部分害虫。在包装材料的生产或运输、仓储过程中,飘浮在空气中的虫卵易落于这些材料上,从而带入包装内。例如在复合、彩印过程很易将虫卵复合或粘附在材料中或表面上,尤其像瓦楞纸板的瓦楞,易成某些害虫生长繁殖的栖息地,我们也经常从撕开的旧瓦楞纸箱中看到这一现象。一般来说瓦楞纸板、瓦楞垫或瓦楞纸等对害虫的携带能力远大于塑料制品,而塑料容器的携带能力又大于塑料包装膜。
(四)在运输、仓储过程中遭受害虫
包装产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所受害虫危害也很大。在此过程中,害虫易穿透包装的薄弱部分或破损处进入包装内。这类害虫主要是啃咬能力强的幼虫或成虫,如甲虫、蟑螂等。部分蛾、蝇易在破损处产卵,卵可转入包装中。
返回目录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