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典型案例》
主讲/辛巧娟

程序文件(19)——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1 目的
对与公司所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有关的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确保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与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有关的活动的控制。
3 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归口本程序的控制。
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因素的运行控制。
3.3 管理者代表监督、指导本程序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识别运行控制活动
4.1.1 公司所涉及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控制活动,按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程序》进行识别和评价。
4.1.2 公司所涉及的与重大风险有关的控制活动,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程序》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4.1.3 上述两程序中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风险清单》中涉及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是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重点控制的运行和活动。
4.2 通用运行控制要求
4.2.1 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防重千治”的优先顺序和“防治结合”的管理方法。
4.2.2 坚持“全员参与、完善制度”的理念,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公司制定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程序或规章制度的规定,按其相关运行准则执行。
4.2.3 大力宣传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形成一个人人“知法、守法、执法”的良好氛围。
4.2.4 增强变更管理的思想,当影响活动的“人、机、料、法、环”发生变更或采取改进措施时都应进行评审,以防止带入新的有害因素。
4.2.5 加强人因控制:
(1) 对员工按照《人力资源控制程序》进行分层培训,使其具有相应的能力,明确本岗位环境因素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控制重点以及控制方法,及其偏离规定的潜在后果。
(2) 各特种作业人员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公司规定取证的人员需进行相关培训,上岗前必须取得相关资质证明。
(3) 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防止因疏忽大意而偏离要求的情况发生。
4.3 专项活动的运行控制要求
4.3.1 对相关方施加影响
(1) 对各类相关方的控制执行《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管理规定》。
(2) 进人公司的工程承包方由生产计划部进行资质及相关证书审核,每年与其签订《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责任协议书》,施工请进行环境安全技术交底,施工期间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3) 与顾客签订合同时,明确销售双方关于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权利和义务,产品交付时以《产品说明书》的形式说明产品使用时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4) 与供方签订合同时,明确供需双方关千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权利和义务,供货时随产品交付相关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的资料。
(5) 外来人员进人公司作业现场之前,必须经过环保和安全教育,现场活动需有专人陪同提醒。
(6) 临时用工人员,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方面与相同员工岗位同样要求。
4.3.2 采购活动的管理
(1) 采购的货物、设备和服务按照《采购控制程序》进行管理,防止将有害影响带人公司。
(2) 对外包过程的控制类型和程度,根据其影响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外包产品符合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要求。
4.3.3 新、改、扩建项目按照《新、改、扩建项目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实施前按规定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和相关报批手续,按“三同时“原则对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和设备同时设计、安装和使用,达到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4.3.4 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按《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应用前应进行充分的论证,防止新的不良重要环境因素或重大风险引入。
4.3.5 对废水、废气、噪声和废弃物的控制按照《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使各场所的相关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4.3.6 对能源和资源的控制按照《能源、资源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现有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逐年降低单位产品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目标或指标,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实现。确保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节省资源,降低能耗。
4.3.7 特种设备的使用按照《特种设备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管理。
4.3.8 对不同的作业活动(特别是特种作业活动)应配备适当的人员和设备,必要时应制定并向有关人员提供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如:
(1) 机械作业岗位按《机械设备安全操作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 电气作业岗位按《电气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3) 高空作业岗位按《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4) 起重作业岗位按《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5) 电梯运行按《电梯安全操作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6) 锅炉房工作人员按《锅炉房安全操作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4.3.9 消防工作按照《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1) 按不同要求配备各区域的消防设备,培训一定数量的义务消防员。
(2) 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贮存、使用、废弃处理执行《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必须设有防火、防爆设施,使用和贮存地点要严禁烟火,要严格消除可能发生火种的一切隐患,明火作业要经过审批。
4.3.10 公司区域交通和运输活动按照《公司内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严格客货分流和限驾纪律,严禁超载和超速,并减少空载。
4.3.11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按照《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管理,制定《危险化学品清单》,逐项审定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并发至相关岗位按规定执行。
4.3.12 对在有安全隐患场所工作的人员,按《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相关工作人员按要求佩戴。
4.3.13 按照《仓库管理规定》规范仓库的管理,以保证仓库和库存物资的安全完整,减少不良环境影响和危险危害。
4.3.14 按照《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预防、控制或消除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及相关权益。
4.3.15 按照《劳动用工合同管理规定》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4.3.16 对有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管理,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或警示,并执行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
4.3.17 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
4.4 专门区域的运行控制要求
对各区域的运行控制要求,除按《工作环境管理程序》和《公司“5S”管理规定》进行控制外,还应遵守以下规定。
4.4.1 办公、生活区域的运行控制要求
(1) 办公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远离噪声源、具备适当的通风、照明和卫生条件。
(2) 固体废物分类存放、定期清理收集,按规定进行处置。
(3) 绿化厂区、美化环境,提升组织形象。
(4) 职工食堂应保证饮食卫生和就餐环境舒适,防止食物中毒。
(5) 车辆保持良好车况,分区有序停放,机动车尾气排放执行国家年检规定。
4.4.2 生产区域的运行控制要求
(1) 责任部门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同时应策划、落实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控制要求,必要时需对策划进行更新。
(2) 遇有潜在的环境、安全事件或严重危害员工健康的情况时,员工有提醒并向相关领导报告的责任,在未停止相关作业活动时相关领导有权制止。
(3) 对千复杂的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较重、危险性较大的工作,生产计划部应进行环境和安全技术交底,并填写《环境和安全技术交底书》。
4.5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过程中,按《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程序》对其进行绩效监测,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必要的记录,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必要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予以改进。
5 相关文件
5.1《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程序》
5.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程序》
5.3《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4《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5.5《采购控制程序》
5.6《记录控制程序》
5.7《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8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视和测量程序》
5.9《对相关方施加影响的管理规定》
5.10《新、改、扩建项目管理规定》
5.11《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5.12《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5.13《能源、资源管理规定》
5.14《特种设备管理规定》
5.15《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
5.16《机械设备安全操作管理规定》
5.17《电气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18《高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19《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20《电梯安全操作管理规定》
5.21《锅炉房安全操作管理规定》
5.22《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5.23《公司内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5.24《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
5.25《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管理规定》
5.26《劳动保护用品管理规定》
5.27《仓库管理规定》
5.28《职业健康卫生管理规定》
5.29《劳动用工合同管理规定》
5.30《乙炊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5.31《公司“5S”管理规定》
5.32《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5.33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6 相关记录和报告
6.1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略)
6.2 《重大风险清单》(略)
6.3 《产品说明书》(略)
6.4 《危险化学品清单》(略)
6.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