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典型案例》
主讲/辛巧娟

程序文件(12)——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1 目的
确定和管理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控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劳动条件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达到协调运行发展的目的。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保公司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同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设备保障部归口生产场所的工作环境的管理。
3.2 办公室归口办公和生活场所的工作环境的管理。
3.3 各部门确保本部门工作环境的控制。
3.4 生产副总经理监督、指导本程序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人因的控制
4.1.1 公司认为,员工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是组织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会成为决定本公司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4.1.2 公司加强员工内部沟通,强调运用激励政策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员工与公司之间新型的忠诚关系。
4.1.3 树立公司与员工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肯定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从而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认可与尊重,对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
4.1.4 公司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发挥员工的创意潜能,以人为本,给员工充分的发挥空间,依赖员工、重视员工,形成良好的综合管理氛围。
4.1.5 公司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广大员工直接参与管理。通过上情下达,让公司的管理者与员工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培养员工的使命感,以增强公司的整体凝聚力。
4.1.6 按照《沟通、协商与信息交流控制程序》的规定,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使员工能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与知识。
4.1.7 按照《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规定,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为员工提供培训升迁的机会。鼓励员工追求知识的更新,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在学习中实现增值,减少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4.1.8 公司将致力于培养一种以提高员工满意度为原则的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感受组织良好的人文环境,达到稳定组织人才、有力地促进公司发展的目的。
4.1.9 制定适当的作业指导书,特别是那些具体操作岗位(如搬运、存储、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保养等活动),以防止操作人员偏离相关准则。
4.1.10 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对各部门的工作环境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2 “5S”管理
4.2.1 各部门按《公司“5S”管理规定》进行“5S”管理。
4.2.2 各部门和岗位人员应做到:
(1) 整理(Seiri)(区分工作场所内之物品为“要用的”与“不要用的”)。
(2) 整顿(Seiton)(将区分为“要用的”的物品,划出定位摆放)。
(3) 清扫(Seisou)(将区分为“不要用的”的物品,清除打扫干净)。
(4) 清洁(Seiketsu)(将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工作场所随时保持在美观状态)。
(5) 素养(Shitsuke)(通过上述管理活动,让每一位员工都养成好习惯,并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公司为家,以公司为荣”)。
4.3 产品符合要求的工作环境管理
4.3.1 在工艺文件中,对各工序的工作环境予以确定,识别所需的物理的、环境的和其他相关因素(如噪声、温度、湿度、照明或天气等)。
4.3.2 管理各工序所需的工作环境,提供适当的资源使其达到产品符合的要求。
4.4 基本工作环境要求
4.4.1 办公室工作环境
(1) 办公室配置适用的办公用房,根据业务需要,统一设计和布置,适当装修要求,有效利用空间,考虑人体功效学的要求,体现公司形象设计理念,做到整洁、美观、通风,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职业健康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2) 各部门办公人员负责做好本办公区域和公共环境的维护,保持办公场所环境清洁有序,文件、资料放置有序,便于查找,无乱放杂物和个人生活用品。
4.4.2 服务场所和公共场所工作环境
(1) 服务场所和公共场所环境应美观舒适,整洁有序,安全方便,标识清晰,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2) 考虑特殊气候条件下的要求,服务场所和公共场所应配置必要的防护、防范措施。
4.4.3 作业场所工作环境
(1) 确定各设备机房的环境条件,确保重要机房满足必要的工作条件。
(2) 作业现场整洁有序,设备、工具、材料存放有序,通道畅通,地面清洁无杂物、有安全防护措施、通风照明良好。
(3) 规定储存场所的环境要求,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维护和保持。
4.5 基本健康安全要求
4.5.1 公司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卫生设计及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应符合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
4.5.2 化学有害因素的控制
(1) 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粉尘、生物因素容许浓度应符合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标准规定的要求。
(2) 防尘、防毒措施:
①本公司产生粉尘、毒物的过程和设备,集中于化工仓库、加工车间、污水处理站、燃料站、水处理厂、复印室等。
②生产管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生产所使用设备的工艺流程和毒性作用的主要特点,以及有关的卫生防护资料,并需由相关人员宣讲。
③产生粉尘、毒物的操作场所应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
④根据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采取防尘防毒通风措施控制其扩散。
⑤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位置,应设于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⑥空气中含有恶臭物质时(例如污水处理、化粪池等),以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场所,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空气调节。
⑦局部机械排风系统的各类型排气罩必须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设计原则,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应足以将发生源产生的尘、毒吸入罩内,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
⑧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上的尾气和局部排气装置排出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时,应引入有害气体回收净化处理设备,经净化达到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后排放。如直接排入大气,应引至屋顶(含裙楼楼顶)以上3m高处放空。
⑨机房内的设备和管道采取有效的密封措施,防止各类跑、冒、滴、漏、堵,杜绝无组织排放。
4.5.3 有害物理因素的控制
(1) 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激光辐射、微波辐射、紫外辐射、高温作业、噪声、手传振动等职业接触限值应符合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标准规定的要求。
(2) 防暑要求:
①工作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措施。
②产生热源的机房应设有避风的天窗,天窗和侧窗应便于开关和清扫。
③当作业地点气温≧37℃时,应采取局部降温和综合防暑措施,并应减少接触时间。
④锅炉房、空压机房、配电房、热处理作业间应设有封闭值班室,值班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值班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7~29℃。露天停车场封闭收费岗亭内温度控制在28~30℃。
⑤夏季室外高温作业时,应对高温作业员工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8℃。
(3) 防寒要求:
①根据本公司所处地域,按国家相关规定实施冬季供暖。
②集中采暖场所,当每名员工占用的建筑面积较大时(≧50m2),要求工作地点及休息室设局部采暖设施。
③冷库工作人员执行相关劳保要求。
(4) 防噪声与振动要求:
①具有工艺性噪声的机房应远离其他非噪声作业空间、行政办公区和仓储区。
②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将噪声源与运行人员分隔开,工艺允许远距离控制的可设置隔声操作(控制)室。
③产生强烈振动的设备应采取防止振动传播的措施。
④噪声与振动强度较大的设备应安装减振底层,对振幅、功率较大的设备应设计配备减振基础或减振支架。
⑤工作地点运行噪声声级超过卫生限值,而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有效个人防护措施。
(5) 防非电离辐射(射频辐射)要求:
①日常工艺过程有可能产生微波或高频电磁场的设备应采取有效的防止电磁辐射能的泄漏措施。
②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有良好的屏蔽措施。
(6) 工频超高压电场的防护:
①产生工频超高压电场的设备应有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从事工频高压电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5kV/m。
③高压输电设备,应设在人通常不去的地方,应当用屏蔽网、罩等遮挡起来。
(7) 照明作业场所的照明卫生要求,应按GB 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执行,并尽量配置节能灯具。
4.5.4 其他控制要求:
(1) 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场所配置必要的饮水点、卫生用品、紧急药物和应急器材。
(2) 公司食堂周围50m内,不设置与危害因素相关的工作场所,按《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1号,2010年3月4日发布)和本公司的《职工食堂管理办法》的规定操作。
(3) 美化公司区域环境,在办公、值班或封闭工作场所可摆放适量的观赏植物,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和艺术氛围。
4.6 在工作环境管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立即纠正,必要时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处理。
5 相关文件
5.1《沟通、协商与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5.2《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5.3《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4《公司“5S”管理规定》
5.5 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5.6 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5.7 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5.8 GB 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5.9 GB 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5.10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5.11 《职工食堂管理办法》(略)
6 记录表格和报告
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