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制桶》
文/杨文亮

第一篇:钢桶生产精益化管理
第六章 不良品控制
34 |
问 |
不良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控制? |
答 |
不良品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设计和规范方面、机器和设备方面、材料方面、操作方面和监督方面、过程控制和检验方面等。不良品的控制,应根据不良品的控制程序进行认真预防。 |
【详解】
不良品是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缺点。不良品对企业有很大危害,造成浪费。因此,要对不良品进行控制。进行不良品控制,一方面要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分析不良品产生的原因。
1、不良品产生的原因
不良品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设计和规范方面:
(1) 含糊或不充分
(2) 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或零部件装配,公差设计不合理
(3) 图样或资料已经失效
机器和设备方面:
(1) 加工能力不足
(2) 使用了已损坏的工具、夹具或模具
(3) 缺乏测拭设备/测戴器具(量具)
(4) 机器保养不当
(5) 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不符合要求等
材料方面:
(1) 使用了未经试验的材料
(2) 用错了材料
(3) 让步接收了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
操作和监督方面:
(1) 操作者不具备足够的技能
(2) 对制造图样或指导书不理解或误解
(3) 机器调整不当
(4) 监督不充分
过程控制和检验方面:
(1) 过程控制不充分
(2) 缺乏适当的检验或试验设备
(3) 检验或试验设备未处于校准状态
(4) 检验和试验指导不当
(5) 检验人员技能不足或责任心不强
2.、相关责任人职责
(1) 作业员。
通常情况下,对作业中出现的不良品,作业人员一定要按不良内容区分放入红色不良品盒中,以便班组长作不良品分类和不良品处理。
(2) 班组长
a. 班组长应每两小时一次对生产线巡查不良品的情况,并将各作业员工位处的不良品按不良内容区分收回。
b. 对每个工位作业员的不良判定的准确性进行确认。如果发现其中有不良品,要及时送回该生产工位,确认不良内容,并再次讲解该项目的判定基准,提高员工的判断水平。
c. 每天下班前,要对一天内生产出的不良品进行分类。
——对某些不良判定较多的项目,或者是那些突发的不良项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并在次日的工作中实施。
专家点拨:
要确认对策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如果效果很好就要及时将对策内容报告上司,以便写入基准书(作业指导书、作业注意事项)中进行全部门的水平展开,达到整体改善的目的。
——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或者找不到产生不良的原因,要将其作为重点间题,在次日的品质会议上提出,从而通过他人以及上司(技术者、专业者)进行讨论,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并确认效果。
d. 当日的不良品,包括一些用作研究或被分解报废等所有不良品,都要在当日注册登录在班组长的每日不良统计表上,然后将不良品放置到指定的不良品放置场所内。
3、不良品预防与控制
(1) 执行不良品的预防措施。执行不良品的预防措施如下所示。
措施一:制定不良品控制办法。规定不良品的标志、隔离、评审、处理和记录办法,并对员工进行培训。
措施二:明确各部门、岗位的作业规范。
措施三:明确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工序之间的接口。
措施四:制定企业品质标准。
措施五:制定检验部门职责及作业规范。
措施六:制定不良品的隔离管制办法。
措施七:明确划分不良品评审的责任与权限。
措施八:加强对不良现象的统计分析,避免不良现象的重复产生。
(2) 执行不良品的纠正措施。采取纠正措施,不能仅局限于产生了不良品才去查找原因的”事后”处理办法。更应重视“生产中可能出现不良品”的”事前预防"措施,将不良品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对产生不良品的现象,应本着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进缺陷的顺序,完成对不良品的管制,形成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纠正” (PDCA) 循环。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