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企业质量检验员培训教程》
杨文亮 辛巧娟 著
第七章 危险货物包装
第一节 危险货物包装基础知识
二、危险货物的特征
1. 第1类:爆炸品
爆炸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急剧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根据爆炸时发生的变化性质,爆炸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物理性的突变,而形成的爆炸现象。如锅炉爆炸、轮胎爆炸等。
(2)化学爆炸:物质因得到起爆的能量而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量的过程。如炸药和爆竹的爆炸。
(3)核爆炸:物质因核反应所引起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爆炸。
危险品分类的第1类爆炸品,专指易发生化学爆炸的危险品。其危害性通常指:
①物质自身能够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其温度压力和速度高到能对周围造成破坏。
②物质产生热、光、声、气或烟的效果。
2. 第2类:气体
气体的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容器破裂甚至爆炸的危险和由于气体物质本身的化学性质引起的危险。本类气体的危险性是指易燃性、窒息性、氧化性和毒性。
3. 第3类: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通常具有的特性:易挥发性、易燃性和毒性,以及由这些性质引起的爆炸等。衡量易燃液体的主要指标是闪点和沸点。
4.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本类危险品的共同特性就是易燃,但三种物质又各有不同特点。
(1)易燃固体:易燃固体包括以下物质:
①容易燃烧或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
②可能发生强烈放热反应的自反应物质;
③不充分稀释可能发生爆炸的固态过敏爆炸品。
易燃固体具有的特征
①需明火点燃;
②高温条件下遇火星即燃;
③粉尘有爆炸性;
④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品;
⑤遇水分解。
易燃固体虽然很容易发生燃烧,但是如果没有火种、热源等外因作用,没有助燃物质(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的存在,也不容易发生燃烧。
(2)易于自燃的物质:该物质易于自发加热或与空气接触即升温,从而易于着火。其特性为:
①不需要受热和明火,会自行燃烧;
②自燃点较低;
③受潮后会增加自燃的危险性;
④大部分易于自燃物质与水反应剧烈;
⑤接触氧化剂会立即发生爆炸。
(3)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该项物质与水相互作用易于变成自燃物质或放出危险数量的易燃气体。其主要特性为:
①遇水(受潮)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可燃气体和热量;
②遇到氧化剂时,会发生剧烈反应,危险性也更大;
③某些物质与水反应时,还能放出毒性很强的气体。
5.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1)氧化性物质: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因此,其主要表现为:①强氧化性;②不稳定,受热易分解;③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2)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热分解。其主要表现为:①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②迅速燃烧;③对碰撞式摩擦敏感;④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6. 第6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1)毒性物质:在吞食、吸入或与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损害人类健康。其特性主要为:①有机毒品具有可燃性;②部分毒品,主要是氰化物遇酸或水反应会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③有些毒性物质对人体和金属有较强的腐蚀性。
(2)感染性物质:通常认为是含有病原体的物质,病原体会使动物或人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微生物重组体(杂交体或突变体)。
7. 第7类: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性在于辐射污染,最终使人受到辐射伤害。放射性物质是自发和连续地放射出某种类型辐射(电离辐射)的物质,这种辐射对健康有害,但却不能被人体的任何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觉察到。
8. 第8类: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物质通过化学作用在接触生物组织时造成严重损伤,或在渗漏时严重损害甚至破坏其他物质。其除了具有腐蚀性外,有时还有毒性、易燃性和可燃性、氧化性及遇水反应等特点。
9. 第9类: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
本类危险品指其他类别不包括的物质和物品。本类危险品在《国际危规》中大多指一些“隐含的危险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物品的某些零部件、配件原料是危险品;二是在一个笼统的货物名称中包括了众多的具体物品,其中可能有具体的危险品。
返回目录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