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经理的设备管理课》
主讲/辛巧娟

第六十一讲
什么是以费用为中心的维修(MCM)?
近来欧洲有人提出以费用为中心的维修管理(MCM),它是利用对技术、维修和操作员工的培训和其他管理工具和方法,使收入最大化,维修费用优化,从而达到提高组织利润目标的维修管理方式。资金费用分类如图61-1所示。

图61-1资金费用分类
费用包括人工费用、加班工资费用、社会健康保险费用、培训费用、推进和坚持维修质量体系费用、技术信息与文件费用、工具仪器与诊断测量装置费用、备件材料费用、维修设施费用(建筑、组织费用)安全、劳动保护费用、外部维修服务费用等项目。具体分类如下:
(1)维修策略费用
1)对某一生产系统、设备设定和更新维修策略费用。
2)预防维修费用:包括周期维修费用、诊断(预知)维修费用、主动维修费用等。
3)故障后维修费用(修理费用):包括故障后维修过程费用、故障引起的停机费用。
(2)维护过程费用
1)清扫费用。
2)润滑与更换润滑油费用。
3)因变更产品引起的设备调整费用。
4)对维修与设备性能测量费用。
5)修正检查费用。
6)预防检聋费用。
7)诊断与监测、预测费用。
8)测量与诊断装置仪器调校费用。
9)内外部预防维修计划、安排、控制费用。
10)内外部事后维修管理费用。
11)备件管理(CPM)费用。
12)设备零件更换费用。
13)复杂生产设备改造更新管理费用等项自。
(3)维修过程技术费用
1)机械维修费用。
2)电子维修费用。
3)建筑维修费用。
4)园林维护费用等。
(4)可利用维修资源
1)内部维修费用。
2)外部维修费用,即外部小维修费用和长期外包维修费用。
维修管理如何增加收入呢?应该通过图61-2所示的项目和途径进行:

图61-2设备管理功能影响的总体结构
具体描述如下:
(1)提升生产设备性能、可靠性和能力
1)选择、购置适当的生产设备: 包括能够完成预定的功能,达到预定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和维修支持,产生预定的竞争力。
2)在运行中维持上述的特征。
(2)生产质量水平
1)合适的初始设置。
2)消除过程中不合格产品。
3)消除过程后的不合格产品。
4)维修后马上确认设备的性能等项目。
(3)设备能力的发挥
1)对预防维修的间隔期,生产准备时间和劳动力使用进行优化。
2)减少事后维修、生产准备时间和劳动力的投入。
3)减少更换产品数量和生产准备时间。
4)保持确定设备性能。
5)减少不良品等项目。
(4)安全、环境、减少库存,获取和锁定顾客
1)保证生产设备运行安全。
2)生产运行与维护中的环境友好和低不良影响。
3)减少生产停机。
4)降低未完成生产量和过剩库存。
5)降低库存资金占用。
6)提升后拉式系统应用(准时化生产JIT,看板)。
7)提升顾客供给的可靠性等内容。
如何计算维修对组织利润贡献昵?有如下公式:
Δ利润m(ΔT) =Δ收入m(ΔT)- Δ成本m(ΔT)
=收入nom(ΔT)×[TEE(T2)-TEE(T1)] -[成本m(T2)-成本m(T1) ]
式中,Δ利润m(ΔT)——在ΔT区间维修对组织利润提升的贡献;
Δ收入m(ΔT)——ΔT区间维修对组织收入提升的贡献;
Δ成本m(ΔT)——ΔT区间维修成本的增加;
收入nom(ΔT) ——ΔT区间的名义收入(即设备效率可以达到100%时的收入);
TEE(T2)——T2时刻的ΔT区间平均总设备效率;
TEE(T1)——T1时刻的ΔT区间平均总设备效率;
成本m(T2)——T2时刻的ΔT区间设备维修总成本;
成本m(T1)——T1时刻的ΔT区间设备维修总成本;
ΔT——考核的日历区间(月、季等)。
其结构如图61-3所示,在T2周期增加了维修费用投入[成本m(T2)-成本m(T1)],获得的收益是[TEE(T2)-TEE(T1) ],二者之差为Δ利润m(ΔT)。

图61-3 维修投入创造效益结构图
如何让维修给组织创造最大利润?
(1)选择购置有效、可靠和适当的生产设备
1)准备质量要求清单。
2)确定要求质量参数。
3)定义不同质量特征权重。
4)选择至少二家供应商。
5)按权重评价供应商的设备。
6)选择决策。
(2)创造,提供最优维修支持资源
1)维修人员培训。
2)建立技术信息数据库。
3)工具、仪表、诊断、测定装置到位。
4)恰当的备件库存。
5)维修场所与设备配置。
6)优质的外部维修安排。
7)保证对人力资源的财政支持。
(3)应用恰当的维修管理
1)建立标准化的维修管理质量体系。
2)应用以激励为基础的TPM。
3)应用RCM于关键设备。
4)注意FMEA(故障模式效果与关键性分析)。
5)监测运行可靠性,优化预防维修。
6)准备和应用维修标准技术流程。
7)应用诊断技术改善预防维修,快速维修。
8)用TEE来度量维修生产效率。
9)紧密监视每一项目维修费用。
10)计算维修对组织利润的贡献。
11)应用内部、外部对维修的基准。
12)决策、优化计划与非计划、预防与事后、外部内部维修比例。
13)优化设备技术改造。
14)采用工作安全与健康保护策略,保证安全健康。
15)应用环境管理体系,减少对环境影响。
16)应用计算机维修管理等内容。
费用为中心的维修类似于费用有效性维修,二者讨论的基本导向是相同的。综合二者的特点,更有利于科学的维修决策。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