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经理的设备管理课》
主讲/辛巧娟

第五十一讲
谈谈维修组织的绩效评价
在工厂里,有时维修组织和设备管理组织是混为一谈的,有时又是分开的。有的工厂维修组织称为维修部、工程部、设备部或机动部,这同时也就是设备管理组织。因为从设备的前期采购、建账、使用、维护、修理、改造、备件到报废都归这个部门管理。有的工厂有专门设备管理部门,承担上述职责,还下设维修中心或者维修车间,后者属于维修的执行或者技术部门,只承担设备修理职责。
国内外对维修组织的绩效评价方式很多,其中平衡记分卡评价方式较为流行。平衡记分卡将评价的指标族群分为四个方面。
(1)财务方面。用利用率水平和维修成本优化水平来度量。
1)利用率水平=总利用率/ (总维修费用/总资产值)
2)维修成本优化水平= (总利用率/总产值) /总维修费用。
其中,总利用率=设备总运行时闰/总日历时间。
3)平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综合效率GEE之和/设备台套数。
4)平均完全有效生产率=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之和/设备台套数。
公式1)说明在固定的总资产值和维修费用前提下,总利用率越高表示其利用率水平越高,而如果总资产值和总利用率不变,总维修费用越高,相对其利用率水平越低。
公式2)说明在总利用率和产值不变条件下,总维修费用越低说明其成本优化水平越高。而在总维修费和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总利用率不高,说明其维修成本优化水平较低。
(2)顾客方面。我们可以用申请工单完成率、投诉率和返修工时率来度量。
5)申请工单完成率= (月)完成工单数/申请检修工单数
6)投诉率=投诉次数/月
7)返修工时率= (月)返修工时/检修工时
这些指标反映了维修组织对生产的支持和服务质量。
(3)内部管理方面。我们可以用计划预防维修水平、状态预知维修水平、备件库存管理水平、检修现场管理水平等指标来度量。
8)计划预防维修水平= (计封预防维修工时/总维修工时) /生产损失费用
9)状态预知维修水平= (状态预知维修工时/总维修工时) /生产损失费用
10)备件库存管理水平=总利用率/ (年度备件库存总费用/当年设备资产总值)
11)维修策略覆盖率=维修策略覆盖设备数/设备总台套数
12)维修资源优化配置数=维修资源优化配置设备数/设备台套数
13)维修管理制度规范建设水平=完成的维修制度规范数/规定涉及的维修制度规范数
14)检修现场管理水平是由现场安全要素完成率、定置化率、可视化率以及6S得分率四个方面平均得到。因为其构造相对复杂,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
这里公式8)和公式9)都是在生产损失费用固定的情况下来评价计划预防维修或者状态预知维修水平。换句话说,在损失固定情况下,计划预防维修越多越好,状态预知维修越多越好。反过来,在特定的计划或者状态维修工时下,生产损失越小,说明其维修水平越高。
公式10)将备件库存水平与利用率挂钩,在固定的库存费用比例下,设备总利用率越高越好;反之,在总利用率不变的情况下,备件库存比例越高说明管理水平越低。
公式11)说明有没有针对不同设备的维修策略设计,维修策略的覆盖面多少。
公式12)表达的是在员工自主维护、内部专业维护和社会化合同维护三方面资源有无针对设备的优化和分解。
公式13)则是考察的维修制度规范建设水平,其中涉及的规范数是最精简的数目。
(4)学习与成果。这个指标可以用人均维修费用率、人均维修培训费用强度、主动维修水平、人均OPS和OPL实施水平来度量。
15)人均维修费用率=维修人工总费用/(内部维修人数+外部合同维修平均人数)
16)人均维修培训费用强度= (维修培训总费用/维修总人数) /年维修总费用
17)主动维修水平=年度完成的主动维修次数/总维修次数
18)人均OPS实施水平=年度实施完成的OPS个数/维修部门总人数
19)人均OPL实施水平=(OPL培训人次×OPL完成个数) /维修部门总人数
20)知识资产管理水平=年度收集和管理的维修技术知识点数/年度出现的维修技术知识点总个数
21)信息管理水平=可信息化管理的模块数/实际管理的模块数
其中公式15)得到的维修人工费用率应该保持合理水平,太高不好,太低也不好。而公式16)所述的人均培训强度应该向较高水平进步。公式17)所述主动维修是立足于根除故障的专项改造,这样的维修目标是达到减少维修,起到维修预防作用,要积极提倡。公式18)和公式19)代表了维修部门人员潜能的发挥,是要积极支持和倡导的。公式20)、公式21)是与知识和信息经济相关的管理内容,尚需要将评价细化、具体化。
当然,如果维修组织不按照平衡记分卡方式来评价组织绩效仍然可以构造一个多维评价领域,如划分为组织制度建设、员工成长、维修体系建设(含前期管理、备件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策略、故障信息管理、资源配置优化、维修规范)、信息与知识资产管理以及关键绩效指标KPI几个维度,再将每个维度的内容展开,设计可度量的指标。前面若干指标族群主要关注过程, 最后的KPI主要关注结果。
组织绩效设计的核心就是能够有效地引导组织进步。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