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经理的设备管理课》
主讲/辛巧娟

第四十九讲
全员在设备维护体系中的作用
“全员”己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中普适的理念。无论是实施精益生产、6σ管理还是企业贯标,推进ISO 9000、ISO 14000、ISO 18000、OHSAS、HSE、TS 16949等,都离不开全员的参与。否则,所有的体系都不过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地。
对于工厂设备维护体系,全员参与的作用更为明显。笔者曾经在一个公司的制桶车间考察,开铲车的驾驶员有时甚至会二挡起动,将铲车弄坏。因为在这个公司,设备科委托车间使用设备,委托维修车间修设备,中间缺失了对设备状态的监管,反正有维护车间修设备,生产车间并不关心设备好坏,乐得在维护车间修理时他们可以休息一下。
有一次笔者在一个企业培训,制桶车间的维修工反映,行车的控制盒一个月要修理40多次。为什么呢?操作工有时将控制盒掉在水里,放在设备旁的液压站上,随意拉动而把控制盒里的电线拉断,或者污染短路。
笔者一次在一个较大的制桶厂现场,发现冲压机的自动加油管有断开处,润滑油流得到处都是,减速机上还落上不少杂物。我问生产部门,这些是谁来负责。生产岗位操作工说他们只负责生产,没时间管这个,应该是设备科专人负责。我叫来设备专管员,他说这条生产线有一百米长,他们只负责检查关键部位,维护单反馈给检修部门,这清扫、处理的事不归他们负责,他们也没时间处理,这应该是检修工的事。我又找来检修工,他们说他们很忙,他们是根据维修单的任务来检修的,维修单的任务他们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管这些事。结果,这减速机或者加油器就像可怜的孩子,问他妈,他妈说应该他爸爸管,问他爸,他爸爸说应该他奶奶管,问他奶奶,奶奶说他们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为什么我来管? ! 于是这个孩子就没人管了。这一幕反映了很多企业的现实。无论我们的规章制度有多么完善、漂亮,无论我们的操作基准编得多么丰富,这样的现实让所有那些东西变成一堆废纸。
笔者还曾经到过一家制桶厂,发现卧式制桶机的液压缸杆上都套着用口罩布缝制的“套袖”保护起来。一了解,原来是操作员怕在工作中杂物、铁屑掉落在缸杆上,将缸杆污染磨坏,自觉从家里缝制了这些“套袖”保护缸杆,定期将洗干净的套袖换上。因为他们爱这个一辈子工作的企业——这是他们生存的基础,爱这些昂贵的进口设备,希望创造更多的效益。
员工是否参与设备维护,是否关爱设备,这一正一负导致的结果差异的确很大。就像我们人不会把身体押宝在医院一样,生产部门也不能将设备押宝在专业维修部门,应该首先从自己做起,从设备的正确使用、精心维护开始。
在工厂里设备操作人员天天在设备旁边了解设备的一举一动,甚至声音的异常、颜色的变化等微小差异。但按照传统的分工他们没有对设备的责任。按照分工,维修人员对设备状态负责,但他们并不经常在设备旁边,不十分了解设备现状,这就出现了信息隔绝状况。一个滤网脏污了,一个螺钉松动了,这都是很小的事,但不及时处理,可能变成很大的事。我们试想,当螺母掉入运行的机器里,将齿轮的齿崩掉,齿轮齿的碎块又落入丝杠和蜗轮蜗杆之间,将丝杠精度破坏,使蜗轮研损,最后导致设备故障停机。追根溯源,这个螺母及时紧固一下本来是可以避免这一系列的连锁事件发生的。
全员参与设备维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我们的企业里,口号的作用有限。我们必须要设计具体维护的内容、维护的周期、方法、手段、维护责任人以及维护到位的标准。甚至将设备运行和故障状况与操作者、维护者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挂钩,辅之以定期的检查、评价和有效的激励,“全员”才能真正落地。
全员不仅是一线员工,还包括纵向各层。笔者曾经在某企业看到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有“领养”的设备,上边挂着他们作为责任人的照片和职责说明。每周他们都定时下到现场清扫和维护他所领养的设备。试想连总裁都亲自清扫保养设备,其激励作用明显。那各个职能处室的部长、经理、科长自然也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他们也纷纷“领养”自己的设备,并定期做好清扫维护。这是更为彻底的全员参与。
领导参与设备维护,除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有效推动全员参与的设备维护体系文化建设以外,还有利于他们搞好与现场员工的关系,了解生产实际,发现现实中的问题,有利于正确地决策。一个好的领导首先是一个亲近现场的领导,而非远离现场、靠电脑和会议来决策的领导。
广义的设备设施维护体系不仅局限于生产类设备,还包括运输设施、办公设施、公辅设施等。如果能够在全公司形成一种氛围,人人爱护设备,爱护公物,自主自觉维护设备,维持现场整洁卫生,将形成“绿色”的管理文化环境。这还是一个铸造企业“灵魂”的过程。
由此看来,“全员”的根本是文化建设,是企业家的态度。要让企业成为全员的企业,而非老板的企业或者管理者的企业,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将员工看成“人”而非“人力资源”,更非“生产工具”。一旦这一全员、和谐的文化建立起来,再精心设计一下全员在设备维护体系中的职责和分工,形成正确的维护基准或规范,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