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经理的设备管理课》
主讲/辛巧娟

第二十二讲
设备专业维修的三大规范
我曾经看到一个外资公司的设备维修人员维修一台机器的情景。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布单,然后将拆下的零件按照拆卸顺序和拆出的大致方向小心摆放在布单上,并用笔标上顺序号。对于那些容易滚动的轴类,他们用托架托起,防止滚动和碰撞;那些需要吊车吊下的大件,他们仔细推敲用多宽的布带来托住工件,而非钢丝绳吊下,避免将薄壁的管道或容器勒变形。在装配时,他们又按照逆序结构进行,一步一步安装到位。这样做一开始看起来繁琐,而后的安装就十分顺利,很少返工。
回想起我们看过的一些工厂检修过程,将一个大油盘放在机器旁边,拆下一个零件,放在油盘里一个。这样,当放入100多个零件时,己经分不清是哪个先哪个后了。安装时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不知是先安装哪个,或者不知安装的方向对不对,安上又拆掉,拆掉又安上,反复多次;甚至在安装完毕,发现还有几个零件落下,不知是哪里的。
这一切,反映出我们维修行为的不规范。
维修行为规范化实质上就是制定维修流程和执行维修工艺的过程。相当一部分工厂的设备维修没有一套完整的拆装和维修工艺作为支撑,也没有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障。也许这些工厂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是严格按照工艺流程以及质量验收流程、标准来执行的。而这些工厂对自己使用设备的维修却往往是“经验型”,是无法分享经验和知识的工作。而且每次维修行为都存在差异。这样,损坏性的维修就永远难以避免。
设备维修工艺可以参考设备说明手册,参考生产厂的装配工艺,也可以拍照和记录成熟的维修工作过程,根据成熟的维修经验总结提炼成维修工艺。将制定好的维修工艺再对维修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设备结构,熟悉拆装标准逻辑过程,熟练的应用统一、优化的维修工艺去维修设备。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差错,降低维修损坏风险,保障设备维修质量。
在维修规范里我们突出维修流程规范、维修技术标准规范和维修验收标准规范三大要素,强调严格的确认体系。维修规范三大要素之结构如同一个风扇的三个叶片,可以达到运行中的持续平衡状态,如图22-1所示。

图22-1 维修规范三大要紊的结构
1、维修流程规范
维修流程规范包括设备拆卸顺序、搬运摆放方式、检查要点、损坏件修复方式、安装顺序、精度调试要点、空载单体试车、空载联动试车、单体负荷试车、联动负荷试车、现场清理、验收程序及竣工报告的规范体系要素、维修关键点的确认要素等。
维修流程的规范是企业最缺乏的内容之一。毕竟多数工厂只是用户,也许从来没接触过设备的拆卸和安装。一般设备在生产厂都会有部件装配工艺、总装工艺。却未见得有拆卸工艺。所以这就需要设备使用维护部门结合设备技术说明书和相关的维护指南,在第一次拆卸设备时就小心摸索和建立起来。
2、维修技术标准规范
维修技术标准规范包括安装精度、设备安装/装配的对中、平衡、配合公差等技术标准。
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般要参考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说明书。某些供应商为了技术保密,不愿意提供这些技术说明。这需要在设备前期引进时作为商务条件提出。否则,这会给后来的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实在没有技术说明可参考的检修,只能小心地边拆卸、边测绘和记录相关精度、数据,拍照一些参考图片,以避免安装时的失误和低效。
3、维修质量验收标准规范
维修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包括:质量检测点清单、精度要求范围、检查方法、手段、流程等要领。
维修质量验收,这可能是使用设备的工厂最缺乏的环节。不是所有工厂对于维修后的设备都不去做质量验收,而是说进行的只是非科学、不严格的验收。一台机器完成装配,需要许多验收环节,包括部件质量验收、部件装配过程验收,总装验收、分体空载试车验收、分体负荷试车验收、联动空载试车验收、联动负荷试车验收等多个环节。不少工厂省去了诸多环节,仅仅在联动负荷试车时进行验收,拿试生产产品质量来验证维修是否完成。因此就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负荷试车验收完成了,不到几天又发生故障。这时的问题就扯不清楚了——维修部门认为生产使用部门设备操作存在问题,而生产部门埋怨维修部门根本没修好。事实上,这个问题的责任者永远分不清楚。
不少工厂,是维修人员自巳检验自己维修好的设备质量,顶多是使用设备的人看看是否恢复了设备功能。自己写出的文章,错别字有时都难以觉察,自己往往是很难检查出自己问题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维修质量验收环节导入第二方验收或者双重验收的机制,以保证维修后的设备无缺陷。
无论工厂将设备维修外包还是由自己的维修队伍进行,都需要建立起具有上述三大要素的维修规范。如果是外包维修,这些规范将成为指导、监督和检验外包维修流程和质量的基准。如果是自己的队伍维修,这些规范就是其维修活动的行动大纲,同样也是相关方检验设备维修质量的基准。
维修规范是优化维修行为、提升维修效率、保证维修质量、减少损坏性维修风险以及减少维修伤害的保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