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及事故案例分析》
杨文亮 辛巧娟 编著

下篇 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四章 劳动保护、职业卫生与环境污染事故案例
案例8:磨边粉尘致尘肺病伤害事故
1、事故经过
1999年5月17日,华东某制桶厂在进行钢桶磨边生产过程中,操作工邓某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感觉胸痛,并咯出血。厂医务室医生见状不好,急忙安排汽车将其送往医院就诊。经医院检查为尘肺病。
2、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市职业病检定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厂在生产镀锌钢桶的时候,因为桶身焊缝处有镀锌层不能进行直接电阻缝焊,缝焊前必须对钢板焊缝处进行磨边处理,将焊缝表面的锌层磨掉。而磨边采用的原理正是砂轮磨削的方法,镀锌钢板表面的锌在磨边时,产生高温蒸汽在空气中进行了氧化和凝结,产生的锌蒸汽在空气中冷却时,会凝结、氧化成氧化锌固体微粒。其中还伴随有磨边砂轮消耗掉的砂粒及粘结剂烟尘等。当分散在气体中的微粒为固体时,即称为“粉尘”。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尘肺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1)咳嗽早期尘肺病人。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2)咳痰。咳痰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的不断清除所引起的。一般咳痰量不多,多为灰色稀薄痰。如合关肺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黏稠状或块状。常不易咳出。
(3)胸痛。尘肺病人常常感觉胸痛,胸痛和尘肺临床表现多无相关或平行关系。部位不一,且常有变化,多为局限性。一般为隐痛,也可胀痛、针刺样痛等。
(4)呼吸困难。随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困难也逐渐加重。合并症的发生可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展速度。
(5)咯血。较为少见,可由于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引起黏膜血管损伤,痰中带少量血丝;也可能由于大块纤维化病灶的溶解破裂,损伤及血管而使血量增多。
(6)其他。除上述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常见有消化功能减退。
4、预防措施
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防尘。防尘工作做好了,劳动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就会大幅度下降,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就基本上可以防止尘肺的发生。防尘的主要措施可归纳为“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几个字,其意如下:
(1)宣。做好宣传教育,使防法工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2)革。生产工艺技术革新,是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具体又包括改干式作业为湿式作业,尽量使用不含烟尘的原料,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等。
(3)湿。湿式作业。
(4)密。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5)风。利用通风达到除尘的目的。
(6)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7)管。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8)查。对接触粉尘的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定期进行测定以及督促检查。
案例9:非法倾倒油漆废物致环境污染事故
华南某制桶厂负责人李某在完成一批钢桶涂装生产后,为了清理废弃的油漆桶等废物,擅自雇请两名无资质车主转运,3名司机随意倾倒83.96吨危险废物,虽说其行为未对土壤造成明显污染,但李某博6人因此触犯法律,被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污染环境罪一审判处10个月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李某、王某上诉后,省高级人民法院于近日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现一审判决已生效。
1、事故过程
2017年1月18日,某工厂负责人李某接到一批钢桶涂装生产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的油漆桶、油漆渣、沾染油漆涂料的黄色胶带等废物,为清理上述废物,李某擅自雇请陈某、王某两名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资质的车主,让其二人安排车辆将上述废物转运到有垃圾堆放的地方倾倒。
接到运输业务后,陈某、王某为赚取运费,分别安排司机陈某、董某和陈某驾驶车辆将油漆桶等废物运走倾倒。从2017年3月至5月期间,被告人倾倒危险废物共83.96吨。经鉴别,被倾倒的废油漆渣属于HW12类危险废物,废油漆桶属于HW49类危险废物,废漆渣及废油漆桶混合之物质亦属于危险废物。
案发后,李某、陈某、王某、陈某先后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陈某、董某被公安机关传唤到案,6人均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省二中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陈某、王某、陈某、董某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倾倒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均已构成污染环境罪,应依法予以处罚。省二中院一审判处李某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5万元;撤销李某所犯前罪中缓刑5年的缓刑部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万元,与前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判处陈某、董某等10个月至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缓刑1年至2年不等,并处3000元至1万元的罚金。
2、法规引申
我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案例10:废料桶放射性污染事故
1、事故经过
华北某单位在改建厂房时,把来不急处理的13个装有放射性铯137的废料钢桶,临时放在院内一水泥池内,被拣废品的本厂职工用汽车偷走,使其流失在社会上,造成3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照射。
某年9月30日,某市一家废物收购站的职工李某在处理废铁桶时,遇一钢桶密封太严,桶盖打不开,就用锤子猛击,桶盖撬开后,李某当即感到恶心、眩晕。由于受到放射性伤害,该公司18人住院治疗,此地居民被集中在某足球场中,进行放射性伤害检查。
2、事故原因
可以看出,造成铯137放射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处置不当被盗,其他原因是处理不当被丢弃,从而而混入废品中。同时,储存和运输过程的疏忽也是产生事故的原因。
3、防范措施
(1)放射防护的基本手段有三种:一是时间防护,接触射线的时间与受照剂量成正比,所以操作时间越短越好;二是距离防护,受照剂量与离放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人与放射源距离越远越好;三是屏蔽防护,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将射线吸收。
(2)使用单位要落实《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辐射使用单位应从设备检查、人员管理、防丢防盗、防护标识、射线报警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使用单位要遵守与放射性监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放射性防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4)在放射源储存和应用场所门外设置放射性标志,并附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大家要认识放射性标志并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5)居住在应用单位周围的居民不要随便检拾废旧桶,装有放射源的钢桶与其他普通钢桶有时候是很难分辨出来的。
(6)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是杜绝此类事故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