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商贸信息 图书库房 订阅查看 行业资讯 展会服务 招聘求职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首 页  
行业新闻 | 工艺技术 | 市场信息 | 标准法规 | 网上教程 | 资料查询 | 网上书店 | 企业动态
·设备工装 ·原辅材料 ·循环利用 ·企业管理 ·展会信息 ·供求信息 ·生产安全 ·微信直通车 ·视频展播 ·钢桶杂志 ·专著选登
专著选登:提供国内外钢桶相关专业著作的网上阅读资源,供行业朋友系统学习资料
  首页-专著选登-安全生产与事故案例分析安全生产及事故案例分析-中国钢桶包装网  

 
 

《安全生产及事故案例分析》

杨文亮 辛巧娟 编著

 

下篇 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四章 劳动保护、职业卫生与环境污染事故案例

 

案例3:倾倒钢桶有毒危废事故

华东某市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组成专案组,经过半年多的艰苦侦查,行程1万公里,横跨2省12县市,终于成功破获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倾倒有毒化工废料的环境污染大案。

2008年8月4日,华东某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在县某地段发现50只钢桶、2只塑料桶和1袋编织袋装的化工废料。

8月12日,警方又在某公路隧道附近公路发现70只钢桶盛装的化工废料。现场勘查发现,这批废料呈黑色胶状、棕色液状和白色粉状,带有强烈刺激性恶臭,废料流经的山林草木均已枯死,70只钢桶废料分别散落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溪边,离溪水近5米。

经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这批废料含有苯类、萘类、吲哚类、吡啶类等多种有毒化合物,勘查人员戴在手上的乳胶手套一碰到废料就“吱吱”发响,这些废料如随溪水流到下游,将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县沿溪居民几十万人的生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苯类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轻度中毒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并可致人类癌变。苯类物质对环境危害大,特别是对水体的污染,它特别能积蓄于鲜的肌肉与肝中。

萘类物质主要引起溶血和损伤肝、肾。慢性中毒可引起白内障、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病变,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萘类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同苯类物质一样,可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吡啶类物质如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可中毒死亡。

上述2次倾倒现象都在某县的主要公路边,过往车辆和行人较多,车、人流动性大,给破案带来重重困难。从1998年8月立案到1999年4月案件侦破,历时半年,终于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嫌疑人王某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

王某交代,有毒废料是从省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运来的,他是与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楼某联系的。今年39岁的王某,家住某县,2007年8月做起了回收活性炭的生意。今年30岁的楼某,2006年6月担任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废料归其管理。在该厂的废料中,王某比较感兴趣的有活性炭、乙酸乙酯、白油。可观的利润使王某与楼某的关系更加密切。

2009年下半年,楼某谈好以每车600元的价格让王某拉走废料,随后王某将废料拉到某学校。学校一看这么多废料堆放在院子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坚决要求王某处理掉。这时,王某又从学校雇用拖拉机拉出50桶废料,当拖拉机运到某村附近时,发现路边有一大坑,1米多深。王某见四周无人,就把这50桶废料全倾倒在里面,用土盖了起来。用90元钱处理了这批废料,王某感到相当合算。

2008年8月,楼某看到公司又有一批有毒的化工废料需要处理,仍以每车600元的价格叫王某处理,以免费送6吨活性炭来结算。8月12日晚,王某把30桶有毒化工废料拉上车后开往某隧道附近公路时,看到这里比较偏僻,王某就迅速将这批废料倾倒在公路边。8月23日夜,王某又拉了一车有毒化工废料以同样的方法倾倒在该地段。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含有苯类、萘类、吡啶类等有毒物质废物应用焚烧法处置,主要是将其溶于易燃溶剂或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排出。

2009年4月4日,王某、楼某已被某县公安局刑事拘留。

 

案例4:烘干室作业引起苯中毒事故

1、事故经过

2004年10月7日,华东某制桶厂烘干炉内出现故障,停机后,将炉内的钢桶由输送链全部运出后,停止加热,等烘干炉逐渐冷却后,车间安排维修工进炉进行维修作业。维修班长盖某接受任务后带领操作工齐某等人到达现场,齐某根据班长的安排,第一个进到炉里就昏倒了,班长见状减出:“中毒了!”随后3人先后进炉内救人,也中毒在炉内。此时,厂安环科长赶到现场,叫人立即把鼓风机搬来,从入口处对烘干炉内进行了强制通风,之后安环科长等人戴好面罩并用绳子将炉内人员救出。经医院抢救,2人抢救无效死亡,2人脱离危险。

2、事故原因分析

(1)这次烘干炉维修工作前,由操作工对烘干炉上方通风设备关了阀门,使炉内有毒气体没有及时排出,留下了不安全隐患。

(2)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炉内没有完全排出的油漆溶剂气体,该溶剂中含有大量的苯。

3、暴露出的问题

上述事故原因集中反映了企业、车间、班组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对炉内作业、环境条件、卫生条件没有把关,产生管理中存在漏洞和任意性。

4、防范措施

(1)企业应建立进入烘干炉作业准入制度,对炉内作业前必须对炉内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安全后再作业。同时,加强监督管理,任何操作者不得违反。

(2)应配备岗位安全器材,加强职工的训练,增强职工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

 

案例5:急性对硝基氯化苯中毒事故

1、中毒事故经过:

2004年4月29日,华东某桶厂将盛放过对硝基氯化苯的钢桶进行清洗加工。工人先将水和液碱放在铁锅内加热到70~100℃, 用铝勺将加热的碱水舀入被洗的钢桶内, 并向钢桶内加入小铁块, 盖紧桶盖, 上机清洗5分钟, 倒出洗桶水, 取出小铁块, 倒出的洗桶水重新加入锅里加热循环使用。下午一时起, 工人先后觉头昏、头痛、乏力等, 以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且口唇发紫, 其中一人晚餐饮汽酒一斤, 9时许被发现已昏迷, 急送医院抢救, 其他4人也入院治疗。

2、现场劳动卫生调查

该厂从某化工厂购进盛放过对硝基氯化苯的钢桶1000只, 每只桶内剩有约0.2公斤淡黄色固体物质, 经鉴定该物质是对硝基氯化苯。洗桶间厂房矮小, 烧水锅不盖盖, 车间无通风排毒设施, 工人不戴防毒口罩, 徒手操作。事故发生后已停产, 所以洗桶水及生产环境中对硝基氯化苯的浓度未测定。

3、病例介绍

中毒者均系男性, 年龄31~48岁。入院时除一例昏迷外, 其余4例神志清、头昏、头痛、乏力。其中2例有恶心、呕吐和上腹部疼痛等症状, 一例步态不稳。

体检: 口唇青紫, 尤以昏迷者为甚, 体温36.8~37.5℃, 呼吸18~24次/分, 心率正常, 律齐, 血压正常。血液和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入院后, 经吸氧、静注美兰(25%葡萄糖液稀释)、能量合剂和维生素类静脉点滴等治疗, 10日全部治愈出院。

4、事故原因分析

(1)对硝基氯化苯是淡黄色晶体, 熔点83℃ ,沸点242℃,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对硝基氯化苯有剧烈毒性, 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弓{起中毒。其临床表现特点: 主要是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和紫组等症作, 严重中毒可引起溶血或昏迷, 甚至死亡。

(2)工人洗桶时徒手操作, 未戴防毒口罩,车间也无通风排毒设施, 对硝基氯化苯从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本文中毒者在接触对硝基氯化苯的当天下午发生中毒, 中毒者的临床表现符合急性对硝基氯化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所以, 可以认为5例病人是急性对硝基氯化苯中毒。

(3)饮酒可增加对硝基氯化苯的吸收, 并增强其毒性, 使中毒症状加重以致于病人发生昏迷。

5、预防措施:

(1) 车间内应按装通风排毒装置, 将有毒气体排出车间外。

(2) 洗桶前应将捅内剩物刮出再用乙醇清洗, 严禁热水洗桶。

(3) 加强个人防护, 穿合适的工作服、长统胶靴, 戴胶皮手套和活性炭防毒口罩。

(4) 禁止饮酒。

(5) 一旦发生中毒病人应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静卧, 脱去污染衣服, 清除毒物, 用肥皂水洗净皮肤上沾染的对硝基氯化苯, 口服维生素C, 病情较重者静注高渗葡萄糖液, 如无好转可用小剂量美兰静注, 必要时吸氧治疗。

 

案例6:急性甲苯中毒事故

1、事故经过

1996年6月25日西北某制桶厂,企业生产环境及设备比较落后,涂装车间内无废气处理设备,只有一引风机。当时喷漆工王某(临时工,男,25岁),因连续两周进行钢桶喷漆工作(溶剂中含有50%~60%的甲苯),室内操作,无通风排毒设施,室温高,仅戴2个纱布口罩,每日从事喷漆10~12小时。25日下午连续喷涂钢桶后,昏倒于地,送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甲苯中毒。

2、事故分析

(1)中毒的毒物是甲苯,中毒的原因正如事故经过中所描述。

(2)患者25日下午昏倒于地之前,已有许多不舒服,一心想着“再坚持一下,便可完成任务”,强烈的责任感使其坚持到不能再坚持。

3、防范措施

(1)喷漆作业力求机械化、自动化,在未能实现前,要选用无毒或低毒的漆,要加强通风排毒设施。

(2)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毒口罩。

(3)生产组织者要懂得职业卫生知识,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返回目录】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钢桶包装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中国钢桶包装网 版权所有
mailto:winlyons@chinadrum.net
【陇ICP备05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