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及事故案例分析》
杨文亮 辛巧娟 编著

下篇 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第三章 钢桶运输及使用过程安全事故案例
案例12:电石桶爆炸事故
1、事故经过
某年1月15日,华东某站承运整车电石,票计260件,使用大开口钢桶包装。托运人为某公司电石厂,收货人某乙炔气充装站。该车17日到达车站,当天送进化建专用线卸车,13时30分开始作业,当卸至第60桶,准备搬动时,突然发生爆炸。一桶盖被炸飞,撞击车辆侧板后又反弹,正好打在卸车人员陈某的头部,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事故原因分析
电石又名碳化钙(危规号4325),是生石灰与焦炭经上千度高温煅烧而成。从《铁路危险货物品名表》可知,电石是无色或灰黑色固体,相对密度为2.22。其特性是遇水即会释放,易燃、易爆,受到撞击震动、摩擦或遇明火极易引起爆炸;遇酸会发生剧烈反应;含有硫磷等杂质的电石在水的作用下,易自燃爆炸。电石与水接触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产生乙炔气。乙炔气是十分活泼的气体,当温度达到300℃以上时,会发生聚合反应,发热自燃或发生爆炸。装有乙炔气的容器遇火就会爆炸。另外,电石本身含有硫化钙和磷化钙,硫化钙和磷化钙遇水生成硫化氢和磷化氢,而这两种化合氢都是非常容易自燃的物质,具有自燃、爆炸的特性。
事故发生后,市劳动局和检察院等单位组织了联合调查,对托运人、生产厂家的生产、包装、承运和装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本批电石采用容积为200L大开口钢桶包装(内销电石桶)。按货票记载重量计算,每桶毛重为230kg,分上下两层立装于货车内。经调查,货物包装、电石颗粒及其充装量符合标准要求。车辆使用、货物装载也符合规定。该车在化建专用线雨棚下卸车,作业时正值下雨。联合调查级查明,担任该车卸车工作的装卸班组,是采用从上掀翻滚动的方法,将电石桶直接掀卸于车下;同时了解到,卸车当时专用线装卸队长曾看到作业人员违章操作的现象,但未予制止等情况。
电石桶从高处往下掀,钢桶与钢桶、钢桶与站台体撞击摩擦产生的火花直接引燃乙炔气,是导致这起电石桶爆炸、人身死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联合调查组作出了由装卸队承担事故责任和专用线单位领导负管理及业务指导不力责任的结论、这次爆炸和作业人员死亡事故,除存在违章装卸作业的问题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即在雨天情况下进行作业。该批电石在雨天进行装卸作业,虽然电石没有遭遇雨淋,但空气中的水分与敞开车门的电石接触已经具备了发生理化反应,释放乙炔气的条件。从13时30分开始作业,到发生爆炸,其期间有150min的间隔时间。也就是说电石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150min之久,说明乙炔气在此期间不断地放出。由于乙炔气的释放、电石及乙炔气体膨胀,对钢桶产生压力。电石吸收水分越多,钢桶内压越高,直至钢桶爆裂。
3、事故教训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对电石的运输或者装卸,必须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1)必须使用干燥的钢桶容器盛装电石。
(2)电石桶的桶盖必须密封盖紧,电石桶应存放在地面干燥、地势较高、不漏雨和远离明火的场所。
(3)应尽量避免雨天装卸和搬运电石,如作业途中遇到下雨,应做好防雨工作。
(4)搬运时要轻拿轻放,严禁抛掷、滚动、撞击;堆码时,不得横卧。发现电石撒出,应及时清理。当发现电石友爱内有乙炔气时,应采取放气或充氮气保护后再运输。闻到浓重的乙炔气味时,应立即暂停作业,及时采取通风措施,严禁明火或火星接近作业车辆。
案例13:手动液压叉车超高倾翻伤人事故
1、事故过程
2007年4月21日,西北某制桶企业预卷机操作工李某(女,32岁),操作一台手动液压叉车,从冲压班120吨压力机旁将冲压好的200升钢桶底盖运往预卷机旁进行桶底盖预卷喷胶的过程中。由于桶底盖码垛过高达1.7m,在拉运叉车途中,因地面不平,叉车倾翻。桶底盖倒下散落,李某右腿被桶底盖边缘割伤动脉,流出大量血。所幸抢救及时,没有造成更大伤害。
2、事故分析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安全生产科组成调查小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发现该厂手动液压叉车的安全操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运输桶底盖码垛高度不得超过1.3m”。这很明显是李某违章操作,运输了码垛高度为1.7m的桶底盖,造成码垛不稳的直接原因。
由于手动液压叉车的轮子都特别小,所以对地面的平整度要求比较高。该车间水泥地面发现有多处裂纹,最大的一处裂纹宽度为5mm,裂纹两侧高低差为6mm。液压叉车在这种地面的行走,稳定性会变得极差。这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另外,该企业工人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随处可见。李某的违章也已经成为习惯性违章,习以为常了。这种情况下,出事故是早晚的事情。
3、防范措施
(1)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不允许超高码垛。
(2)对车间地面进行修整,消除地面裂纹,使地面恢复平整,提高叉车行走不稳性。不允许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运行叉车。
(3)用手动液压叉车运货时,由一个人操作,再增一人进行监督帮扶。行走速度不得超过3公里/小时。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