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包装容器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标准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文/中再危废
背景
从“十三五”至今,我国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发生着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市场的变化,经营单位由“吃不下”到“吃不饱”、市场投资由“不计代价”到“回归理性”、危险废物也由无害化处置为主向资源化利用过渡。二是环境管理的变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由污染防治向风险防控前移、常规监管向信息化全过程监管发展,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资源化前景看好。由此可见,具有危险特性废包装容器(下称危废包装容器)的资源化利用为经营单位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资源化水平高、自动化程度高、风险防控能力强,具有综合示范意义的领先企业,将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尽管危废包装容器资源综合利用总体发展形势看好,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危废包装容器产量大,规范回收量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经营单位的污染防治和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难以保障危废包装容器全过程的安全利用。由于危废包装容器本身具有多重危险特性,且资源化利用过程伴随着废水、废气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为此,应对包装容器清洗再生的工艺过程中各技术环节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识别判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污染防治措施。三是危废包装容器清洗再生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是危险特性是否消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能否得到保障,以及利用过程污染物排放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由于标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环境管理部门在危废包装容器利用处置项目立项审批及环境监管时,面临无据可依等问题,制约了危废包装容器清洗再生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危废包装容器再生的相关标准规范较少,2020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发布了《废钢桶再生》团标,对废钢桶再生后的产品物理特性和有害物含量进行了规范,但仍缺乏再生过程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要求和技术工艺的污染控制要求。为此,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危险废物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了《废包装容器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研究项目,是《废钢桶再生》团体标准的延续,旨在加强具有危险特性的废包装容器环境管理,完善废包装容器再生利用环境标准体系,提高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废包装容器清洗行业有序发展。
2022年6月28日上午,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危险废物专业委员会以线上形式组织召开了《废包装容器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下称本标准)项目启动会。会议邀请了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正高工刘海兵博士、中国钢桶包装网高级工程师辛巧娟、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宇亮、湖州金洁静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骏、珠海市澳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丰华共同对本标准行业发展现状、趋势、问题和建议进行交流。来自环境管理部门、废包装桶产生企业、再生清洗企业、危废处置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投融资机构等相关单位的9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潘永刚致辞表示,本标准拟在《废钢桶再生》团体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废包装容器研究范围扩大至铁质、塑料类废化工包装容器,做成废包装容器系列标准,危废包装容器附加值高,回收利用过程中污染控制应高度重视,希望编制单位及会员积极参与,保证本标准适用性、实用性和能被更大范围地采纳。危废资源化利用适应时代要求,资源化利用过程污染控制规范有很多空白,应参编单位以及管理部门要求,为保证污染物质控制、关键环节污染防控措施做到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作为国家标准委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围绕危废资源化利用编制了系列团体标准,包括《废钢桶再生》,协会将继续严格按照标准编制规范及时间安排完成标准编制,最后交上满意答卷。

辛巧娟高工表示,日本钢桶回收利用率约60%,北美则达到了70%,我国目前200升钢桶年产量约1.3亿只,回收再利用率不足15%,从我国包装钢桶产生、技术装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工艺技术的环保节能化现状出发,总结出包装钢桶的发展前景,并分享了钢桶生产中的绿色环保措施及建议。

刘海兵博士发言表示,废包装容器来源广、数量大,由于缺乏废包装容器最佳清洗技术路线及清洗过程大气、废水等污染防治技术要求、排放限值及再生桶和再生材料中污染物含量控制,清洗再生企业门槛低,不仅清洗过程及生产的再生桶、再生材料流入市场后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风险,也给废包装容器清洗行业环境监管带来难度,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标准拟针对具有危险特性的废钢桶、塑料桶和包装袋,主要技术涵盖湿法清洗、干发清洗和协同处置,产品利用途径包括再生桶、再生材料(铁质)、再生产品(塑料类),针对最佳技术路线,提出过程污染防治措施要求、排放标准、产品污染控制限值和环境管理要求。

李宇亮高工介绍了山西省废包装容器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及管理要求,并分析了目前山西省在废包装容器利用处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高骏副总汇总了浙江省危险废物(废包装物)处置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向,分享了吴兴静脉产业再生利用中心项目技术工艺、污染防治措施、自身固废处置等情况。

朱丰华董事长分析了广东省废包装物利用处置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现状建议,分享了佛山市顺创环保有限公司废包装容器干法、湿法再生利用项目的工艺技术。
欢迎有意向参与本标准编制的单位与中再生协会危废专委会联系,并请填写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标准编制申请表(点击链接下载附件)发至limingying0715@163.com。
联系人:李明英 010-83940725/15810169893(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