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都觉得安全抓得不错,可安检部门一来就发现一大堆问题?
文/杨柳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检查组下去开展安全检查的时候,发现一大堆问题,问的负责人是哑口无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首先,检查组、督导组或者专家下去开展安全检查,本身就是对企业的一次“降维打击”,因为他们对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相当的熟悉,并且也已经去检查过很多类似的企业,对于企业的存在的问题那是非常清楚。
其次,检查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去找隐患找问题的,否则人家从北京出发,或者从省会出发到各个地方去,肯定不能是去公费旅游的,而是去发现问题的。
最后,就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确实目前整体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并且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都不需要检查组的火眼金睛,稍微有点常识都能发现问题。
总得来说,就是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水平不行,本身问题就很多,再加上检查组中有专家,属于是降维打击,带着任务找问题,结果自然是下来检查的是全都是问题,呈现的就是惨不忍睹,不忍直视。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这绝对是个普遍现象,也就是说随便挑个企业去,不管大企业小企业,国企央企还是民企,只要去检查,肯定能找出一大堆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已经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了,而是暴露了一个现状:
我国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水平就不高,普遍达不到安全标准规范的要求。
那为什么不严格执行各项规范要求呢?这个事情做起来很难吗?
如果纯粹是从技术或者管理的角度去操作,其实不难,无非是把相关的资料做好,加大安全投入保障力度,聘请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的管理,逐条对照着那些规范要求执行。
这样不说可以百分之百的达到要求,不被查出问题,至少可以满足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但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不这么做呢?而是选择摆烂呢?
一方面,这会意味着大量的安全投入,简单说需要多加很多钱,还有可能会影响生产效率,从而让企业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好像那些安全隐患和问题并不耽误生产,也跟事故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也就选择忽视,抱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倒霉,偏偏发生在自己企业身上。
这样的想法从安全的角度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从企业老板的角度思考,也是客观事实。老板又不是为了安全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赚钱而生产的,你跟他说这么多大道理也没有用,人家需要在安全与赚钱中找到一个平衡。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普遍不高,检查的时候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根源还是在这里。不是说搞不好,也不是难度很大,而是没有主观意愿,在权衡利弊得失。
那问题也就来了,我们能通过这样一轮轮的安全检查,严厉的处罚罚款,能改变企业的主观意愿吗,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生产水平吗?如果不能,那做这么多的检查也就是简单的重复,按起葫芦起了瓢,天天查隐患,隐患天天有,陷入无限的循环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