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检查,让我看透了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难!
文/杨柳
在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期间,笔者有幸受邀参与了县应急管理局、工信局 、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行动。那段时间,我一共是参与了对20多家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大致包括加油站、混凝土商砼站、食品加工企业、新型建筑材料制造企业以及医药制造企业等,既有上市公司,也有国有企业,当然更多地还是一些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参与检查的这些天,在帮助受检企业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提出整改完善的意见的同时,我也学习到了一些安全管理的好经验、好方法。当然,更多的还是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隐患场面、令人嘀笑皆非的“解释”。
1、小企业,大问题
比如,某家食品厂就存在很多消防安全隐患:为了雨天卸车方面,在原本两栋防火间距就不足的厂房上方搭建了货棚、大约1000多平方方的加工厂房仅有3具4kg干粉灭火器、火锅料炒料间使用天然气但却没有安装燃气检漏探头、临时敷设的线路接头浸泡在水中等等。食品厂的老板说他只要去车间就会提醒员工要注意安全,最近还花了将近1000元钱弄了一些警示标识。当问及为何100人以上的企业,为什么不配专职安全员时,老板表示自从上个干安全的小伙子走了后,就一直在招,但就是招不到。
更让人震惊的事是在查阅该企业的安全档案资料时,发现该企业几乎没有什么三级安全培训、日常安全培训、应急演练以及定期安全会议可言,能够提供的唯一资料就是请第三方服务机构编制的“安全生产清单制”资料,以及应急预案,而且更让人郁闷的是清单制和应急预案中,还多处出现了另外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的名称,应急预案中的应急指挥负责人也是另一家企业的法人。
对于这些小型企业,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他们的安全管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这些企业的员工多是“就近就业”,管理组织架构相对松散,不像大厂层级分明,当然他们也给不起招科班出生的安全员的工资,更因为看似没有前景而留不住人,因为平台小,条件差。
然而,在国内还有若干的这样的企业,他们提供了不少的工作岗位,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升做了一定的贡献,但他们缺乏专业的安全,甚至是环保管理的知识,他们该如何才能走出在当今把安全、环保划为“红线”的困境呢?我们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或者是第三方服务机构能否真正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呢?是否可以来一些“安全、环保扶贫攻坚战”,让他们安全发展,说不定也可以让其中的一些成为“高精特新”企业呢!
2、大企业,多大意
在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下属的建筑材料企业,企业的副总、安全部长陪同检查。毕竟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上市公司,整个现场的目视化管理,比如定置定位管理,抑或是危险部位警示标识,现场巡检记录卡等等,用四川话讲就是“整得很巴适”!考虑到这家企业较大的火灾危险性,我决定还是抽查一下室外消火栓的出水情况。随行的安全部长也称“他们每天都会抽查,没问题的”。
但是,在抽查消火栓的时候我遇到了些麻烦——这个消火栓出水口封盖极难打开(未定期松动、润滑保养)。在与封盖较量1分多钟后,终究还是打开了。于是,打开消火栓出水阀开关约1/3,一开始没有出水,然后只听到“嘭”的一声,大量浑浊的泥浆喷涌而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看到此番情景,安全部长说“应该是很久没有放水测试了,管网里面泥土比较多,一会就清澈了”。1分钟、2分钟过去了,喷出的水却依然是泥浆。我说“咱们去消防水池看下吧,我估计你消防水池可能就没什么水了”。
在前往消防水池的途中,安全部长挂断了电话,然后向检查组汇报说“不好意思各位领导,我们的消防水池正在清淤,所以才有淤泥”。后来,经过询问现场的清淤的员工,我们才知道早在10天前,消防水池就开始清淤了......
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的安全工作相对是比较好做的,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资金去聘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他们的总部会提供一些专业的安全指导、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各个子公司只需要按照“规范”做即可。但是,事情都是人在干的,如果干事的人大意了,麻痹了,那也就危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