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商贸信息 图书库房 订阅查看 行业资讯 展会服务 招聘求职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首 页  
行业新闻 | 工艺技术 | 市场信息 | 标准法规 | 网上教程 | 资料查询 | 网上书店 | 企业动态
·设备工装 ·原辅材料 ·循环利用 ·企业管理 ·展会信息 ·供求信息 ·生产安全 ·微信直通车 ·视频展播 ·钢桶杂志 ·专著选登

市场信息:以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国金属包装涂料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页-网上教程-章文灿:覆膜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章文灿:覆膜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钢桶包装网  

 
 

章文灿:覆膜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章文灿

关于中国学习研发和生产覆膜铁的故事,说来话长。

上世纪70年代,食品罐头出口是中国的一项较重要的任务。由于职责所在,我努力学习,发现:罐内涂膜与金属薄板的结合力,即通称附着力,会影响罐头产品的质量。如果附着力良好,就能够阻滞腐蚀液在金属薄板界面的扩散,尤其是像高酸的番茄酱罐,如果内涂膜附着力低下,产品很难合格。当时,国产涂膜与金属薄板的附着力,一般只有30~40公斤/平方厘米,所以,找寻提高附着力的方法,就成为保证产品安全的重要任务。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这一问题,在国际上进行了广泛搜索,发现美国的西北大学教授T.E.Mullen,在当时他们的第二十四届金属腐蚀全国会议上,发表了《金属与薄膜之间的附着力研究》论文。在这篇长文中,他对金属表面与高分子之间的作用力,除坐标力和伦敦力之外,竟指出达十几种力之多,这些力作用的范围,都在1到5个埃(A)之间(当时没人使用钠米计量),其大小强弱,会随金属表面状态和高分子膜的性质状态而改变。

很显然,此文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二战后关于表面科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这篇论文让我们知道了在印涂成膜的条件下,选择合适合格的溶剂和处理表面,适当延长涂料的浸润时间,可以改善已知涂膜与金属之间的附着力。根据它的指导,我们探索和改进,就会使我们产品的附着力,逐渐达到罐头食品安全出口的要求。

当时制罐业比较发达的日本,内涂膜与金属薄板之间的附着力,最好也只有100公斤/平方厘米左右。Mullen先生在其研究论文中提到,他在实验室,实际能达到的附着力是1000公斤/平方厘米。并且他还推论:结合力的理想理论值,可以达到这个数值的10倍。

美国紧锣密鼓地研究表面科学,其目的虽未明说,实际上是要在各种加工的金属表面上附上一层不反射电磁波的高分子薄膜材料,因为雷达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这样,不反射电磁波的标的物才能在对抗中生存取胜。根据美国报道,这种附有隐形膜的金属材料,在各种冲击断裂损坏时,构成膜的高分子材料仍然贴在金属上,就像长在一起一样,无法被搜索察觉。

有这样的附着力,显然是表面科学在应用上的一次飞跃。这引起了我的极度重视。

顶级技术向一切相关行业扩散,是技术进步的必然。在亚洲,日本东洋制罐,首先发展了这项技术,他们得到了多少来自美国人的帮助,我们是不得而知的。这项技术对中国前去日本交流参观的人员也是严格保密,不透露一丝信息。当时英国等欧洲国家覆膜铁也已成功,我当时希望,英国制罐技术的总裁,能够透露一些信息给我,也被客气地拒绝了。

在世纪之交,眼看着别人的进步,难道我们中国只能墨守成规,不能迎头赶上?于是,作为相关技术的领头羊,我首先提出:我国应该探索研究建立自己的覆膜铁生产线。于是,我不断向各方面呼吁,并介绍这种新技术对我国的意义。我懂得,中国除了自己研究苦干,别人是不会帮忙的。一提到覆膜技术,外国人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时国内的情况是,宝钢正在创立整合,武钢和中粤马口铁也缺乏相关的力量,他们都只熟悉金属薄板,缺乏懂高分子薄膜的人才;而上海、广州、山东等印涂厂家又只有熟悉高分子材料的人才,不太懂金属表面的特性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各属不同的管理系统,很难整合在一起,尤其是设备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在前景不明,技术难以掌握实施的前提下,无人看好这项技术,也无人敢冒风险,承担重责。当时,我甚至向某个马口铁公司提出过书面建议报告,该公司的上级也看不到此项技术的价值,觉得风险过大而不能拨款立项研究。当时,我把建立中国覆膜铁技术,作为我一生后期的重大技术努力方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中国能建成这项技术。

所以我到处游说:制罐企业,印铁厂家,大小钢铁公司,我到处呼吁,并且誓言:如果中国不搞出覆膜铁,我死不瞑目。那时我已快到退休年纪,希望这些厂家能组织整合力量,决心从事建立这项技术。

十分可喜的事,奥瑞金集团周云杰董事长理解到覆膜铁的价值,决心组织人力开始自主研发,赵宇辉、陈玉飞,接连担当主责,并逐步筹集资金开始试验,从完全的门外汉渐渐入门,建立起各种试验条件,逐渐做出了品质越来越好的产品。

奥瑞金确定开发这项技术,在全体共同奋斗下,经多次磨难,终于做出了有良好附着力的第一个样品。回想当年我在上海,云杰先生让我看到这第一个产品时,我十分欣慰、感慨和兴奋。我对周云杰董事长说,你们有志气,讲科学,在别人严密封锁下,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覆膜铁罐,为中国人争气了。

在奥瑞金的带动刺激下,中粤马口铁和宝钢等,也陆续地、或早或晚建立了这方面的生产线。近几年来,奥瑞金的覆膜铁产量接近一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一半,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做到了为国争光。英国制罐家A.塞耶斯,曾劝我向塔塔讨教,我以为不必,别人做得到,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得到,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

覆膜铁厂的建立使整个食品制罐行业的技术提升了一个台阶。

我希望奥瑞金继续努力,审时度势,扩大规模,建立更完善的检测系统,使产品在各种严酷条件下都能表现得更加良好。我也希望奥瑞金的专家们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对于表面科学这门较新的学问,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覆膜技术得到更精细和更广泛的应用,使之更为亮丽。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钢桶包装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中国钢桶包装网 版权所有
mailto:winlyons@chinadrum.net
【陇ICP备05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