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问答(8)——给有证书没体系的制桶企业补课
文/唐哓芬
【编者按】有一些制桶企业,有质量体系认证的证书,但企业里并没有真正的质量体系在运行,其原因我就不明说了。我只是觉得,没有真正运行体系的企业,不要以为有了证书就有了体系,其实是自己哄自己。我们在这里给大家补下课,希望大家真正了解怎样才是质量管理体系,并知道运行质量体系对企业有啥好处,告别那些陈旧的管理方式。如果你公司常常出现生产、质量、设备等等问题,或者你公司常常感觉需要一个全能人才进行管理,工厂离了某某人就玩不转等等,建议你真正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75、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可分几个层次?
无论是质量、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按其使用对象不同可将它分成三个层次:
(1)管理体系手册,此为第一层次文件,描述了一个组织的总要求和所作的承诺,起纲领性作用,一般是中层以上领导使用;
(2)程序文件,此为第二层次文件,描述了某项活动的方法和程序,如文件控制程序、内审程序等,起支持性作用,一般由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使用;
(3)作业指导书,此为第三层次文件,指导操作者实施某项具体的作业活动,描述了该项作业活动的具体做法,如某某工序加工作业指导书、某某设备操作作业指导书,一般由操作者使用。

76、什么是环境目标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制定目标应考虑哪些因素?
环境目标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是组织在环境绩效或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方面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某公司的环境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中提到了减少环境和职业危害,该公司的目标中就提到生产车间的噪声降低到80分贝以下,目标和方针就保持了一致。
制定目标时应综合考虑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重要环境因素/不可容许风险,可选技术方案,财务、经济运行状况和经营管理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和要求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77、环境管理方案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应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组织的管理方案直接来自于组织的目标,相当于组织的目标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无论是环境管理方案,还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均应包括以下基本的内容:
(1)实现组织目标的各职能和层次的具体职责;
(2)实现组织目标和指标的方法;
(3)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实施方案的时间表和进度计划;
(4)落实资源,提供资金,保障人力、物力的措施。

78、什么是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为什么要建立?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是指:确定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及时做出响应的程序。
组织在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常常由于某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造成意外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给环境或安全健康带来重大损失和影响。为此,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这一程序,旨在确定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发生,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做出响应,以便减少由此所造成的影响。

79、如何理解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了人类周围的水、土地、自然资源、生活资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而且包括了上述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态关系。
因为环境问题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关系,每个组织的活动、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保护环境时,不应将目光局限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周边事物,而应将思路不断扩展,应放眼世界、放眼全球。
例如,对一个企业来讲,其环境概念既包括厂区,还包括其办公区、生活区、服务区及其库存区;将其延伸,可以包括所在地周围的大气环境、江河、地下水;再延伸,还可以包括其远处的大海和大气臭氧层等。

80、环境因素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些环境因素中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称为重大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环境因素的表现形式有以下7种:
(1)水体污染;
(2)大气污染;
(3)噪声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
(5)土壤污染;
(6)资源、能源消耗;
(7)其他(如放射性、电磁波污染)。

81、什么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况发生了变化,改变了环境的物理、化学形状,使环境素质发生恶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人类正常生活的现象。
环境污染有各种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就大气污染而言,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主要为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等;就水体污染而言,包括悬浮物、有机物、细菌等污染,以及有毒害物(如汞、铬、铅、砷等)污染等。

82、如何理解职业健康安全?
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这里说的“工作场所”不仅是组织内部固定的工作场所,也可包括与组织活动有关的临时或流动场所,如组织自己的运输车辆等。这里说的“条件和因素”,是指组织的厂房、道路、设备布局、采光、车间布局、通道等条件,以及与各种危险有关的因素,可以是机械能、化学能、电能、放射能、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噪声、振动、粉尘、高温,等等。

83、什么是危险源辨识?
组织要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第一步就是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也就是从组织的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摸清“家底”,也就是摸清在本组织内到底有多少不安全的地方存在?这些不安全的情况(地方)在什么情况下会导致什么后果?
例如,一氧化碳在管道内输送是危险的根源,如果一氧化碳的管道破裂,则是危险的状态,如果未及时被发现或采取通风,则导致操作人员的急性中毒,如有火源带入,则还会导致火灾这一后果。以上这种识别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危险源辨识。

84、什么是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进行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方面的组合。可容许风险标准的界定,是根据法规要求或组织自己确定的要求。风险评价是把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具体化,是把这些不安全因素逐一“排队”,看看哪些是主要的,辨识不同情况以区别“对待”,也就是按风险的大小为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做好准备。
在风险评价时,大多数是依据员工对风险的一种经验来判断,并没绝对值,同时,法律法规的要求或是组织自己确定的要求是在变化的。因此风险评价是相对的、动态的。如何进行风险评价通常需要进行培训后员工才能掌握。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它的大小或等级;第二阶段是将风险与可容许标准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可容许。

85、什么是“三同时”?
所谓“三同时”是指新建、改进、扩建的工程项目,环境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的基本政策之一,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以及原劳动部颁发的《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都对“三同时”作了具体的规定。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初步设计要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察管理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和工会审查,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工程项目完成后,必须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和工会的竣工验收,方可投产和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