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经理必修课-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文/ZAXSolutions
导读:作为质量经理,全面了解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主要质量管理大师及其理论和著名质量奖及评选依据,有助于准确评估自身企业所处阶段,做好质量策划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外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的赢得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质量从业人员,尤其是作为质量经理,十分有必要系统的了解质量发展的历史,不同的阶段和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可以据此准确评估自己工厂所处的阶段,以便于更好的做好质量策划和执行,同时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质量大师的理论,不仅能推动企业个体的发展,甚至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了解主要质量大师的理论,可以借助理论,建立完善的质量框架;了解著名的质量奖的要求,全面了解质量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建立质量领导力,赢得未来。
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谈及质量管理的历史,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流划分包括三阶段和五阶段两种。首先,介绍三阶段划分法,包括质量检验阶段(包括操作者自检、工长检验和检验员专检)、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见图1。

图1 质量管理三阶段划分法
1875年,随着泰罗制的诞生,在质量检验阶段,出现检验员专检,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产生的专职的检验员(QC)和独立的检验部门,通常也被成为质量管理的第一次革命。本阶段的特点:合格交付给客户,不合格降级或者报废;缺点是事后把关,于事无补,还有就是全数检验,成本比较高。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本阶段特点: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品的出现,将“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老QC七大手法是本阶段代表性产物;缺点:影响因素多,对体系设计者要求较高,且单凭统计技术无法解决质量问题。
1960年,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拉开全面质量管理序幕;不光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工作质量,不光包括生产制造过程,还包括采购、设计、储存、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介绍完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接下来用“四次质量革命”理论来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上文已提及:第一次革命是建立专门的QC部门,第二次革命是建立专门的QA部门,第三次革命是将所有QA工作转交给所有职能部门(生产、采购、物流、营销等),第四次革命是消灭专门的质量部门,让质量部门的人员远离生产一线,实际上是将QA人员角色从保姆变为教练,从关注产品质量到关注流程质量,质量部门的QA就可升级到QM的角色,即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对各个体系进行整合。
质量人员的使命就是消灭质量部门,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实际结果就是这样,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并不意味着没有质量管理职能,此时的质量管理职能已经分解到公司的各个部门,质量已经变得免费了。
2. 著名质量大师与理论
2.1 沃尔特.休哈特
1891年生于美国,1917年获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代表作为“控制图”,因此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另外,被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PDCA循环”理论也是由休哈特最早提出,后期被戴明等广泛运用和推广。

2.2 爱德华兹.戴明
1900年生于美国,1928年获得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代表作为《领导职责的十四条》,简称“戴明十四条”,被称为“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大受推崇,推动了日本的崛起,因戴明对“PDCA循环”的宣传和推广,也称为“戴明环”。
至理名言:质量无需惊人之举。此名言也可以用于各位与老板的年底总结沟通。

2.3 约瑟夫.莫西.朱兰
1904年生于罗马利亚,1951年出版《朱兰质量手册》为其赢得国际声誉,堪称质量管理领域研究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质量管理领域的圣经”,其理念还包括质量三部曲: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1979年建立朱兰学院,至今仍是世界上领先的质量管理咨询公司。

2.4 菲利普.克劳士比
1926年生于美国,1949年获得外科学位,1964年首次提出“零缺陷”理论,并因此获得美国国防部奖章,代表作有《质量免费》、《质量无泪》,被称为“零缺陷之父”,1979年创立克劳士比学院,致力于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1999年,在中国建立克劳士比中国学院,该学院常年提供一些非常有帮助的课程。

2.5 阿曼德.费根堡姆
1920年生于美国,1951年获得麻省理工工程学博士,代表作“全面质量控制”理论,被称为“全面质量控制之父”,1988年被任命为首届波多里奇质量奖理事会成员,1992年入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同时还认为:质量并非最佳,而是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

3. 世界三大质量奖和我国两大质量奖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立质量奖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企业竞争力。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质量奖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为日本爱德华·戴明质量奖(EdwardDeming Prize)、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MalcolmBaldrige Award)和欧洲质量奖(EuropeanQuality Award),这三大世界质量奖被称为卓越管理与绩效模式的创造者和经济奇迹的助推器。
为了激励和引导我国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增强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组织更好地服务用户、服务社会,为提升我国组织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做贡献,我国也设立质量奖,包括全国质量奖和中国质量奖,两者设立都借鉴了世界三大质量奖,特别是全国质量奖更多借鉴了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情况,其两大质量奖项的设立都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
3.1 爱德华·戴明质量奖
戴明质量奖始创于1951年,是为了纪念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他为日本战后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业界认为,他的教诲帮助日本建立了这样一个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日本的产品质量才达到了今天这样被世界广泛承认的水平。戴明质量奖虽然诞生于日本,但现在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质量奖项。
戴明奖评价的标准:领导能力、规划与战略、TQC的管理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经营要素管理系统、人力资源、信息利用、TQC的价值观、科学方法、组织活动、对实现企业目标的贡献。
3.2 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
马尔克姆·波多里奇1981年至1987年任美国商业部部长。由于他长期致力于美国质量管理工作,在促进美国国家质量管理的改进和提高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此,在他去世后,美国通过了国家质量改进法案,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质量管理奖。从1988年开始,波多里奇质量奖分为企业、健康卫生和教育机构三类,每年度在每个领域颁发三个奖项。
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价的标准:领导作用、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信息分析与知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管理、经营结果。它们所占比重分别为:12.5%、8.5%、8.5%、8.5%、8.5%、8.5%、45%。
3.3 欧洲质量奖
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日本的戴明质量奖在推动和改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所取得的质量成效,使欧洲企业有所感悟。他们认为欧洲有必要开发一个能与之相媲美的欧洲质量改进的框架,1987年,创立欧洲质量奖,这是欧洲最权威和最具信誉的组织卓越奖,它面向每一个良好表现的欧洲组织开放,强调对组织卓越的认可,并向所有申请组织提供详细和独立的反馈,帮助他们持续卓越之旅。欧洲质量奖授予欧洲全面质量管理最杰出和有良好业绩的组织,它对企业所有者的国籍并无要求,但申请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在欧洲发生。
欧洲质量奖的评价标准:领导作用、战略与策划、员工投入、战略与合作关系、过程管理、顾客对产品评价、人力资源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营结果。所占比重分别为:10%、8%、9%、9%、14%、9%、14%、20%、9%、6%、15%。
3.4 全国质量奖
全国质量奖原名“全国质量管理奖”,由中国质量协会设立于2001年,2年评选一次,是对实施卓越的质量管理,并在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组织授予的在质量方面的最高荣誉。
全国质量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人力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经营结果。所占比重分别为:12%、8%、8%、8%、16%、8%、40%。
3.5 中国质量奖
中国质量奖由国家质检总局设立于2013年,每年评选一次,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的组织和对促进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中国质量奖在组织评审方面,重点评审质量、技术、品牌和效益4个方面内容,下设若干二级评审项目和三级评审项目,形成依次展开的关系;在个人评审方面,重点评审基本素质、能力水平、成果影响3个方面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