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安全文明生产培训讲义(2)
六、特种作业安全
(一)特种作业定义与分类
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规程本人及其周围人员和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包括以下作业:1、电工作业;2、金属焊接切割作业;3、超重机械(含电梯)作业;4、企业内部机动车辆驾驶;5、登高架设作业;6、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7、压力容器操作;8、制冷作业;9、爆破作业;10、矿山通风作业(含瓦斯检验);11、矿山排水作业;12、被批准的其他作业。
(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在独立上岗前必须进行与本工种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安全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两个方面。培训后要进行严格考核,经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
七、特种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是指由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并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
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和游乐设施、防爆电气设备等。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使用单位必须对特种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由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年检、月检、日检等常规检查制度,经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处理,严禁带故障运行。
八、有毒有害作业安全
有毒物质是作用于生物体,能使机体发生暂时永久性病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等能危害职工健康的所有物质的总称。
有毒作业是指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作业。
有害作业是指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养病,或对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剂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中该物质最高容许可值的作业。
有毒有害作业包括高温、有毒、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接触粉尘的作业等。
为了避免职工在作业时身体的某部位误入危险区域工接触有害物质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一般的防护措施包括隔离、屏蔽、安全距离、个人防护等。
九、化学危险品安全
(一)化学危险品的分类
常用危险品按危险特性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 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二)使用化学品过程中保持个人卫生的原则
为了防止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遵守个人卫生规则十分重要。
1、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适当的防护用品。
2、工作结束后、饭前、饮水前、吸烟前,要充分洗净身体的暴露部分。
3、定期检查身体。
4、皮肤受伤时,要完好地包扎。
5、时刻注意防止自我污染,尤其在清洗或更换言工作服时更要注意。
6、在衣服口袋里不装被污染的东西,如抹布、工具等。
7、防护用品要分放、分洗。
8、勤剪指甲并保持指甲洁净。
9、不直接接触能引起过敏的化学品。
10、下班后,换下工作服,洗头洗澡。
十、女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一)女职工劳动保护
针对女职工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的生理特点,在工作任务分配和工作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特殊保护。
(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
针对未成年(已满十六岁,未满十八岁)的生理特点,要工作时间和工作分配等方面所进行的特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