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桶水性涂料知识讲座(2)
第二讲:烘烤型水溶性涂料
1、水性丙烯酸涂料
(1)成膜物质
水性丙烯酸涂料的水性树脂是由各类丙烯酸酯单体共聚而成,一般含(质量分数)5%~8%的(甲基)丙烯酸,经胺中和后赋予水溶性;引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赋予交联性。这类水性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Mw25000~40000,比溶剂性树脂高(Mw8000~10000),经水溶性六甲氧甲基三聚氰胺(HMMM)交联后,涂膜性能优于溶剂性烘漆。
(2)pH值的控制
虽然这类树脂的水解稳定性较好,但交联用的HMMM树脂对抗介质的水解稳定性有要求;实际上丙烯酸树脂分子链上的侧酯基水解后会影响涂膜的柔韧性。因此体系pH值同其他水性涂料一样,仍控制在pH8~pH8.5范围内。
这类树脂并非完全水溶,它只是通过离子化水溶性基团增溶而分散于水中,类似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胶束和胶团,具有胶体溶液或乳液的性状,并使部分羧基被树脂分子固定在胶束内部,不能移动到胶束界面。因此,在用胺中和时,只需添加理论量70%的胺就能使体系pH达8~8.5,再多加将使体系碱性增强,影响稳定性。中和剂一般用高挥发性氨,提高干燥性。用胺类时要考虑到胺的氧化变色作用,一般氧化性:伯胺≥仲胺≥叔胺。胺类主要是用于电泳底漆中,并要求是低挥发性的。
(3)粘度控制
水性树脂用水稀释初期有反常的粘度升高,达最高粘度后又急剧下降。这一稀释峰对涂料施工影响很大,易造成涂膜过厚或流挂。从树脂本身来说,相对分子质量不易过高,否则对稀释后粘度增加有影响。在保证涂膜性能的情况下,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对降低稀释峰、改善施工性还是有利的。
另外,选择适宜的助溶剂及用量,对降低稀释峰也有作用。对涂膜性能,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要窄,但对烘烤型面漆,相对分子质量适当宽点,能改善树脂的增溶分散性和施工性。但不管怎样,水性涂料在喷涂前加水稀释至施工粘度范围时,加很少量的水,就使粘度迅速下降。因此在调稀至施工粘度时,应格外小心。一般控制粘度比溶剂型涂料稍高,以免过稀导致流挂。
(4)烘烤条件控制
水性涂料的另一缺点是涂膜烘烤时易产生爆孔。采用低Tg温度(如--8℃)树脂的涂膜不易爆孔,但温度还需根据涂膜使用性能来进行调整;添加高沸点助溶剂,能减少爆孔现象;在高湿度施工时,涂膜易爆孔,但湿度大低,涂膜流平性变差。一般地,水性涂料施工时,需控制温度、湿度,经闪干后,烘烤时慢慢升温,能避免爆孔现象。水性丙烯酸涂料的过烘烤性劣于聚酯涂料,一般于140℃烘烤固化。由于水的潜热大,烘烤时间要比溶剂型涂料长。
(5)主要用途
水性丙烯酸涂料的优良耐候性,在汽车闪光涂层中也常用作底色漆。在色漆+罩光体系中,它可用来替代溶剂型色漆。替代常规溶剂型色漆,能降低环境污染;替代高固体分色漆,则提高涂层耐候性。
对于其他各类金属制品,也是很好的低污染高装饰性涂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作业安全性。
水性丙烯酸浸漆可用于汽车零部件的浸涂施工,代替溶剂型的沥青烘干底漆,提高涂膜的耐蚀性、硬度和施工安全性,降低烘烤温度和环境污染。另外也可作其他制品的底面合一浸涂。
用丙烯酸改性环氧的水性浸漆,可作车架浸涂用,提高产品的质量。
2.水性聚酯涂料
(1)水性涂料的特点和应用
水性聚酯树脂的结构和溶剂型涂料类似,但羧基含量较多,经挥发性胺中和后,赋予水溶性而分散于水中。由于这类水性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溶剂型树脂高,经水溶性甲醚化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交联后,涂膜硬而坚韧,特别适合于卷材用涂料和汽车用水性二道浆作中涂,能满足冲压成形和抗石击性的要求。作二道浆中涂时,对颜填料需精心选择,使之有良好的流平性、打磨性、耐潮性等。
水性聚酯涂料亦可用作汽车闪光涂料的底色漆,用水性丙烯酸微胶作流变控制剂,添加水性铝粉浆后,涂膜的闪光效果甚至优于最好的溶剂型聚酯底色漆。对降低闪光漆溶剂散发污染起关键的作用。涂层的硬度、丰满光亮度及耐沾污性,也适于作轻工产品的装饰性面漆。水性聚酯涂料在施工和干燥时,对温度、湿度和升温要求较严。一般控制在25℃,相对湿度60%~70%下喷涂,在此条件下闪干5min~10min,二段升温干燥,第一段控制于80℃,防止爆孔;第二段于160℃完全固化成膜,涂料耐过烘烤性好,用于卷材预涂,能在200℃高温快速固化。
水性聚酯用环氧改性能改善涂膜附着力。这一产品像Z13-30,各色环氧改性聚酯水性浸漆,固体分高,一次涂膜厚度可达35um,耐盐雾大于300h,涂膜硬度2H,附着力2级,冲击韧度500N·cm(50kg·cm),槽液稳定性在一年以上。这一涂料分底漆和底面合一两类,主要用于汽车车架及零部件浸涂,也适合于钢窗、电器仪表外壳的浸涂「9」。
(2)水性浸漆的主要性能
几种水性浸漆的主要性能与溶剂型沥青漆对比结果见下表。
表:几种水性浸漆的主要性能
|
水性丙烯酸(北京红狮) |
水性丙烯酸环氧 |
水性环氧酯(Z13-30) |
溶剂性沥青烘漆(L06-33) |
膜厚/微米 |
20--30 |
>25 |
>35 |
|
硬度 |
0.59 |
H |
>2H |
0.34 |
冲击强度/N·cm(Kg·cm) |
500(50) |
500(50) |
500(50) |
500(50) |
附着力(级) |
1 |
1 |
2 |
1 |
盐雾试验/h |
200 |
160* |
>=300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