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质量意识不足,还是客户鸡蛋里挑骨头?
文/杨柳
我姓王,是一家钢桶制造公司的质量科长,我们公司是生产钢桶产品的。
今年我们公司第一次和A客户合作,客户派了一名质量监督员常驻在我司,主要负责对我司拟出货A公司的产品进行检验,同时还对我们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确认。
中秋节前因对一起质量问题的处理上产生了分歧,质量监督员居然威胁要取消我们的订单。对此,我并没有惯着他,对他说:“你这质量要求也苛刻了,这是产品,是拿来用的,不是工艺品。”
没想到,第二天,我就被老板训了一顿!
01、经 过
因为我们公司以前只是做了国内某石化公司的钢桶产品,对A客户的质量要求不太熟悉,刚开始交付的几批产品均因外观一些小瑕疵,被A客户进货质量检验判不合格退货,幸运的是只增加了退货物流成本和公司返工的全检工时费,并没有产生其它太大的损失。但还是让A客户对我们的生产和质量管理能力产生了怀疑。
经过公司总经理与客户的多次沟通、协商,客户最后决定委派一名质量监督员常驻我们工厂这边,一是对交付到A客户家产品质量进行检验,二是协助我们对制造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三是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如果质量监督员真能帮忙解决一些生产上的问题,协助我们出货,当然是特别欢迎。
但质量监督员进驻我们公司开始工作后,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质量监督驻厂完全就是找茬的。
由于客户质量监督的存在,总经理早有交待,要特别关照对方,对他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对待,要虚心接受。
在刚开始时,这位质量监督还好,发现问题后,会及时出意见用以解决问题,而车间的员工等,都是严格按照执行(总经理说的话,还是很有效果的)。
一个礼拜过去后,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并没有真正的解决,也就是说问题还存在,但是新问题出现了:产量出现了严重下滑。
经了解,发现这位质量监督在处理问题上确实有独到的一面,所提的意见也非常有建设性,唯一不好的就是大幅缩减了产量,而且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以质量监督的话说就是:问题之所以无法根除,主要还是车间部分设备精度和稳定性跟不上,需要更新;还有作业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是指作业员缺乏质量意识)。
对于产量缩减一事,总经理很不满意,但当着客户质量监督的面,并没有直说,而是说:“以后要是再发现问题,请先以书面的形式呈报上来,我们一起定好解决方案后再实施,这样的话,要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这天,这位质量监督发现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外观问题,产品表面漆膜有点渗色,如果继续生产下去,做成成品后,可能会导致批量不合格而拒收。
乍一听,这么严重,心里不免有些担心,但当对方把所谓的不合格品拿出来,自己仔细端详一番后,心情变得十分恼怒。
一个外观小瑕疵,需要放在日光灯管下转动产品目视3秒钟以上才能看得出来,这也算问题?
要不是看在是客户的份上,肯定要和对方好好“理论理论”,这哪是来协助我们改善质量的?这完全就是来找茬的嘛!
于是有点语气不好地说道:“ 你这要求也太高了,这是产品,是拿来用的,不是工艺品,不是拿来欣赏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没想到,这位质量监督居然不怀好意地说:“做不好就是做不好,当初要知道自己做不好,就不要接单嘛。”
一听这话,气得是七窍生烟,不过看在顾客是上帝的份上,也没有太过表现出来,于是“好声好气”地说道:“如果这么小的一个外观问题你也判定不合格,不能接受的话,那只能请贵司更资深、更专业的人来裁决了。这样,你将此问题写好书面材料交上来,看看你们老板怎么说吧。”说完后,转身就走了,实在是不想看到这个人。
第二天,刚上班不久,就被总经理叫到了会议室,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数落,大意就是:这个客户虽然要求高了一点,但总归还是一个大客户,是一个金主,怎么能随便得罪呢?
见总经理说得口渴喝水的空档,试探地插了一句话:“老板,你说的这些,我也知道,但那个质量监督的做法实在是太过分了吧?昨天那个外观问题,老板你也觉得需要改进吗?”
总经理喝完水,白了我一眼后,继续说道:“就这点小事,还需要上报到我这里来?你们不会自己商量解决吗?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们一点主观意见都没有吗?一个小小的质量监督,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估计连车间的一个作业员都比不上,为什么能在那里指手划脚?除了对方是我们大客户的员工以外,主要还是质量监督对产品质量标准的理解更透彻,才显得说得头头是道。如果要说对产品的制造工艺的了解,对方连你一半都不如,为啥你一个大质量科长说服不了对方?自己回去好好想想。”
片刻后,正当自己在思索总经理刚刚所说的话时,总经理又说话了。总经理:“还杵在这里干嘛,要想,自己回去慢慢想。”
02、总 结
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一般都是追求产量的后遗症,而追求产量的目的是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成本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
A客户我们第一次做,报价偏低,但客户又想物美价廉、不愿放低质量要求,质量冲突就会慢慢冒头。当然了,就算客户涨价也不一定会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因为工厂想赚得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会一直处于博弈之中。再说,它们就是一对矛盾体。在设备一定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量,必然会牺牲质量,反之亦然。
站在工厂的角度,在客户能接受的质量范围内,其产量当然是越高越好,目前的问题就是客户无法接受现在工厂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怎么办?
不断的在产量和质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既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满足工厂的生产需要(工厂要有钱赚才能生存)。
客户质量监督员对自家的产品严格检验、要求高,这是工作负责的表现,而工厂牺牲质量提高产量的做法也无可厚非。所以,想要继续合作下去,必将是长时间持续的博弈。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