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例来感受六西格玛
美国人喜欢不断地创新,而六西格玛正是美国人在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基础上“创新”的产物。朱兰、费根堡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质量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进行策划。
戴明、朱兰、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日本企业归纳了全面质量控制的质量管理方法。统计技术,特别是“因果图”、“直方图”、“检查表”、“散面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处”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
许多“世纪级”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质量的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打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但是,由于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来的以百分比来评价质量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质量要求。质量管理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和更有号召力的质量改进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六西格玛应运而生。
六西格玛最初的含义是建立在统计学中最常见的正态分布基础上的,它考虑了1.5倍的漂移,这样落在六西格玛外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点四(3.4ppm),即一百万次出差错的机会中,只有3.4次发生的可能,其实质就是不要做错,建立做任何事一开始就要成功的理念。
虽然六西格玛是新诞生的一种理论,但其中的很多方法原先就有,只是给予了新的内涵并加以实践。六西格玛注意发现潜在的、隐藏的问题。它不是事后发现问题,再采取措施,而是去寻找潜在的、可能的问题,预先处理,不给客观存在发生的机会。
六西格玛开始主要针对制造业,通过数据收集、研究分布规律、利用正态分布分析它可能产生的缺陷数。以后逐渐发展到其他所有的过程,包括服务业。
企业推行六西格玛,首先要说服领导,只有领导支持,搞六西格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对领导的培训不是要他们掌握六西格玛理论与方法,而是让领导们明白六西格玛能带给企业的好处以及企业推行六西格玛的必要性。六西格玛十分重视统计方法,但是统计方法不是六西格玛的全部。六西格玛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得到一个最终的统计数据。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重要的是结合实际。另外,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意能简则简,如果一个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就不要复杂化。
人们都想通过具体的成功实例来了解六西格玛的功效,了解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和思想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抓住改进机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六西格玛实践实例荟萃》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尽可能地汇集一些成功的案例,范围涉及生产、制造以及管理和服务等领域。这样的读物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本书共11个案例,每一个案例均按DMAIC方法的5个阶段进行阐述,但在具体应用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并在每个案例后编者加以简要的点评,有利于读者较好地理解各个案例的主要特点。
注:六西格玛是以顾客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通过DMAIC过程,减少缺陷,提高合格率,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企业收益。D—确定阶段; M—测量阶段;A—分析阶段;I—改善阶段;C—控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