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达标
一、开展“达标”活动
乡、村集体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包括八项内容,即:产品标准化(含企业内控标准),定额(含生产、物耗和资金定额),计量,信息(含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规章制度(含企业的发展规划),现场管理,基础教育和班组建设。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郊区乡镇企业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一定程度上重发展、轻管理,企业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基础管理则更为薄弱。据调查,当时有60%乡办集体工业企业和80%村办集体工业企业的基础管理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基本的要求和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当一部分企业产品无标准或无内控标准,产品质量无检验,物耗无定额,物资无检斤,成本无核算,造成了产品质量比较低、物资消耗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低、生产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乡镇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和乡、村集体工业企业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由此注重企业基础管理,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1989年3月,市政府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提出了“抓调整、上水平、求效益”的发展方针。同年7月,市乡镇企业局制定下发《关于郊区乡镇工业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开展“达标”活动的意见》和《北京市乡镇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达标”细则(试行)》。要求以乡、村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把基础管理纳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严格考核”。“抓一批,带一批,促一批,经常抓,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区、县乡镇企业局根据上述要求,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的部署和领导,组成“基础管理工作验收小组”,开展指导工作,引导乡、村集体工业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到1992年,有1281家乡、村集体工业企业通过了基础管理达标验收,并颁发了证书。开展基础管理“达标”验收工作,在贯彻国务院暂时停止企业升级、各种达标和产品创优活动的通知时,市乡镇企业局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广泛听取郊区意见,除了乡镇企业的企业升级、产品创优活动暂时停止外,根据乡镇企业的基础管理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提出的希望和要求,1992年4月市乡镇企业局又下发了《进一步加强乡镇工业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把标准化、定额、信息和计量等项工作列为重点,狠抓落实”。“验收办法改为由乡(镇)主管部门指导和验收,成熟一个,验收一个,保证质量,防止形式主义”。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在市、县(区)、乡(镇)主管部门的积极地帮助指导下,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到1995年,又有2781家乡、村集体企业通过了基础工作达标,占乡、村集体企业总数的24.7%,其中1500多家骨干企业全部实现基础管理工作达标,比1992年翻了一番多,占乡、村集体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增加了11.7个百分点。同时,还带动了多数乡、村集体工业企业自我完善了基础管理工作。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健全和完善什么”的精神,多数企业健全了产品标准,标准化达到83%。其中80%的乡办企业、70%的村办企业的产品有了标准和实行了内控标准;健全了重要的规章制度;基本都制定了生产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原始资料;建立了企业夜校,加强了职工教育等,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二、“达标”活动效果
通过开展基础管理工作“达标”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产品标准覆盖率提高。到1995年,乡、村集体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83%。其中基础工作达标的2781个乡、村集体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消灭了无标生产的现象。其中103个工业企业(占达标企业总数的3.7%)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昌平县崔村乡新星机械厂在市机械局的帮助下,引进美国管道清理机,采用美国标准进行生产,产品性能达到美国同类产品水平,获得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二是计量上等级,促进了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1991年,乡、村集体工业企业已有847家企业获得了计量合格证书,其中计量二级企业63家。到1995年增加到3762家,其中计量二级企业236家。1995年与199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4倍和2.7倍。农场局所属的双桥农场医疗器械厂汲取1998年因无测试手段造成价值20万元电子元件报废,造成经济损失的教训,投资了3万多元购置了70台(件)计量器具,建立了计量室。1989年被评为三级计量单位,1992年又升为二级计量单位。该厂的产品合格率由66%上升到93%,其中一级品率由85%上升到91%。
三是加强了定额管理工作,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消耗。2781家“达标”的工业企业生产定额、原材料和能源定额覆盖率达到了100%。
四是企业重视信息工作。昌平县北郊工艺美术厂是生产出口景泰蓝产品的专业厂,企业重视收集国内外生产信息,解决生产中的难点问题,与山东崂力电炉厂合作,研制成功了高频感应电炉,解决了多年无法解决的“十蓝九沙”的难题,每年节约能源开支6.8万元。
五是注重定置管理和设备管理。定置管理就是以物(包括设备)在现场的科学摆放为前提,达到人、物、场所的三者的最佳组合,实现生产现场管理的文明化和科学化。双桥农场的汽车齿轮厂、四季青乡的液压件厂和印刷机附件厂等企业,从1992年开始就着手搞定置管理,生产车间的设备按定置图固定,布局合理;工件、外协件、待周转件分区划线码放,标志清楚;对精度较高的加工件由工位器具传递,不允许落地;操作规程、生产进度、百分赛图表上墙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