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商贸信息 图书库房 订阅查看 行业资讯 展会服务 招聘求职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首 页  
行业新闻 | 工艺技术 | 市场信息 | 标准法规 | 网上教程 | 资料查询 | 网上书店 | 企业动态
·设备工装 ·原辅材料 ·循环利用 ·企业管理 ·展会信息 ·供求信息 ·生产安全 ·微信直通车 ·视频展播 ·钢桶杂志 ·专著选登
管理文摘:这里汇集了行业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个人的管理经典文章,是您获得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最佳途径。
  首页-管理文摘-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5)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5)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

今年上半年,市政协经科委就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开展了深入地调研。为了摸清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通过行业协会向企业发放了《促进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表》1010份,原截止4月20日,因回收率不高,又延迟至5月20日,共回收341份,回收率33.76%,其中有效问卷277份。现把有效问卷的结果统计汇总如下:

  1. 样本企业的分布情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非高科技企业、内资私人控股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多,符合宁波市企业的大致分布。

从企业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来说,有高科技企业71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5.63%,其中国家级高科技企业21家,省级高科技企业29家,市级高科技企业21家,非高科技企业206家,占74.37%。

从投资主体来说,有外商控股企业25家,占9.03%,港澳台侨控股企业23家,占8.30%,国有控股企业13家,占4.69%,集体控股企业24家,占8.66%,私人控股企业192家,占69.32%。

从企业规模来说,有大型企业17家,占6.14%,中小型企业235家,占84.84%,小型企业25家,占9.03%。

  1. 企业专利实施状况和对自主创新的认知情况

样本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同度比较高,但是对创新的具体内容了解不是很多,对本企业在同行中所处的技术地位普遍有信心。

有256家企业认为自主创新对本企业发展很重要,占92.42%,仅2家认为关系不大,占0.72%,19家不置可否,占6.86%。

对于自主创新包括几方面内容,有37家企业认为包括二方面内容,占13.36%,43家认为三方面,占15.52%,24家企业认为四方面,占8.66%,173家没填,占62.22%。

对于本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技术水平,有262家企业做了回答,151家认为处于领先地位,占57.63%, 107家40.84认为是中等,占40.84%,4家认为是落后,占1.53%。

关于企业专利实施状况,根据样本企业的统计数据,企业中专利实施率较高,达98.96%,但是发明在专利中的比例不高。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共有107家企业拥有专利2025项。从专利的性质看,其中发明180项,占8.89%,实用新型332项,占16.40%,外观设计1513项,占74.83%;从专利的实施情况看,未实施的有21项,占1.04%,仅自实施的有1932项,占95.41%,仅许可他人实施的有3项,占0.15%,自实施并许可他人实施的有30项,占14.81%,权利转让的有2项,占0.1%。

有137家企业拥有469项核心技术,其中119家是自主研发的, 6家是外购的,9家企业既有自主研发,也有外购,有3家没有注明,最多的是慈溪市茂叶制笔有限公司,拥有28项核心技术。

  1. 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

根据样本企业的统计,我市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程度尚可。

249家企业对企业决策层会议是否定期讨论自主创新战略作了回答,其中200家作了肯定回答,占80.32%,49家为否,占19.68%。

248家企业对是否有自主创新中长期战略规划作了回答,其中190家为是,占76.61%,58家为否,占23.39%。

239家企业回答了是否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122家为是,占51.05%,117家为否,占48.95%。但是如果包含没有回答的企业时,这个比例会低一些。

  1. 企业的自主创新管理

我们设置了自主创新机构与人员、管理规章、奖惩工作、信息工作、培训工作等五大项19小项内容来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管理情况。我市企业在自主创新或知识产权的保密管理制度、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得较好,而在建立竞争对手的跟踪制度、自主创新信息管理系统和对外科研合作等方面尚需努力。

有155家企业内设了独立的科研机构,占58.71%,109家企业没有,占41.29%。

企业科研人员总数为5284,其中兼职1518人,占28.73%。

有123家企业与外部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占46.42%,142家没有,占53.73%。

有160家企业制定了机构和人员的自主创新管理规章制度,占60.38%,105家没有,占39.62%。

有188家企业设立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密管理制度,占70.68%,78家没有,占29.32%。

有161家设立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奖励与惩罚规章制度,占61.69%,100家没有,占38.31%。

有220家企业设立了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占83.02%,45家没有,占16.98%。

有102家企业设立了主要竞争对手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跟踪制度,占40.32%,151家没有,占59.68%。有163家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内,71家在国外。

有169家企业与员工签署的劳动合同中包含了职务发明的界定、保密责任、违约责任、竞业限制等知识产权条款,占64.50%,93家没有,占35.50%。

对引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自我评估,有152家企业认为良好,占58.24%,99家认为一般,占37.93%,10家认为较差,占3.83%。

有72家企业建立了自主创新信息管理系统,占36.18%,127家没有,占63.82%。

有49家企业对专利人在申请时或申请成功后给以一定数额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关于自主创新或知识产权业绩与技术研发人员挂钩的事项,与考核挂钩的企业有107家,与升级挂钩的46家,与晋职挂钩的50家,与其他奖励挂钩的122家。

关于奖励的事项,有130家企业包括应用自主专利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8家包括无效专利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2家包括应用失效专利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8家包括诉讼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76家包括其它利用知识产权或其制度与规则给企业带来效益。

关于惩罚的事项,有111家企业包括技术研发阶段泄密造成损失,27家包括应申请专利而未申请造成损失,41家包括专利未能获得有效保护造成损失,9家包括专利许可贸易造成损失,32家包括专利技术引进因自身失误造成重大损失,28家包括因自身失误在诉讼中未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71家包括其他原因给企业知识产权造成损失。

关于检索并分析自主创新情况的事项,有134家企业包括新产品开发时,83家包括科研立项时,69家包括专利申请时,22家包括产品出口时,6家包括许可证贸易时,4家包括作价入股时,11家包括专利诉讼时,52家包括引进技术设备时,25家包括其它知识产权状况分析时。

对相关人员进行自主创新培训,有29家企业包括新员工,184家包括技术人员,47家包括经营人员,128家包括各级管理人员。
自主创新或知识产权的培训形式,有89家企业包括政府部门组织,48家包括咨询中介机构组织,138家包括行业组织,55家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组织,13家包括出国培训。

五、商标、品牌建设及收益情况和进攻、防御策略及规则的运用

我市企业的商标和品牌意识较强,但维权意识不强。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145家企业共申请了1340个商标,申请的国家及地区有698个次,最多的贝发集团在64个国家及地区申请了179件商标。

有8家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占2.89%,13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4.69%。

在被调查企业中,近3年,没有产生商标许可、转让收入。共发生6起有关知识产权的行政、司法纠纷案件,通过行政、司法途径获得赔偿4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32万元。

六、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创新动力

调查显示,我市企业对国际化战略关注不够。

有95家企业考虑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占44.39%,119家没有,占55.61%。

有43家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部门有负责海外的人员,占20%,172家没有,占80%。

有126家企业收集和分析国外相关的自主创新情况,占59.43%,86家没有,占40.57%。

关于创新动力,有178家企业包括市场需求拉动,114家包括原有技术轨道发展,54家包括国内外技术检索,122家包括市场竞争所迫,89家包括政府政策引导。具体数据见《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调查问卷汇总表》。

七、赐教题

许多企业认真填写了赐教题,并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简单归纳如下:

(一)对于我市制定的一些促进科技发展的有关条例和政策。144家企业有所了解,其中72家企业了解得比较透彻。有133家企业要么没填,要么不太了解,占了有效样本的58.59%,比例较高,说明我市的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及政策和外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企业认为观念陈旧使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缺乏精神动力;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市场环境不规范阻碍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制度不完善使自主创新缺乏机制保证;机构不全、人才流失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风险投资渠道不畅制约企业科技自主创新;产学研脱节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中介机构不能给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周到服务。

一是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导向性。具体表现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政府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财政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经费比例过低,过于重视立项以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引导企业投入自主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制定部门不同,制定时期不同,针对问题不同,政策上存在重复、矛盾、空白,一些政策流于文件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优惠政策的享受门槛高,需经过政府部门层层审批,企业很难享受切实的优惠。有些政策的设定及贯彻执行力度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损伤企业的积极性。如05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废旧物资增值税管理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出来后,慈溪、象山、宁海等均未执行,其他地区的大量废纸流入这些地区,致使其他地区的企业停产。同时,政策的透明度和宣传力度不够,某些企业不知道国家的优惠政策。

二是法律体系不完善。首先,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目前的科技进步法已经不适应国家的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或法律的需求。其次,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不能充分体现鼓励技术创新的原则或不能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如缺少内外资统一的公司法,再如政府采购法没有体现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再次,一些重要方面还存在法律缺失,如反垄断法和商业秘密法等还未制定。

三是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科技中小企业由于其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长时效性,技术开发失败后回旋余地小,相较别的企业,投入资金更多,风险更大,而且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和股票债券等还没建立或完善,银行也未有优惠政策,故企业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研发计划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得不到强有力的保障,创新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及流动性大。企业普遍反映人力资源投入不够,高学历高技术人员缺乏。小企业由于工资、房子等支出养不起人才,规模企业的人才往往紧跟市场,重复研发,很少进行真正的研发。人才流动不规范,企业培养人才后流失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不合理,企业自主创新需要熟悉生产工艺技术、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安心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但是企业中学历高能力低或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为数不少。

五是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力度不足,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覆盖面窄,方式比较单一。如直接减免中没有规定停止日期,科研项目在开发投入期缺乏风险补偿,而进入高回报的成熟期、应用期,或随时间推移已进入相对落后期时,仍享受减免税照顾,又如生物技术企业的税赋高于传统产业。其次,增值税加重了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型企业的税收负担,企业在创新、技改、循环经济等方面投入的财力物力要征增值税,而原材料、水、电、运输的耗费却可以抵扣。再次,所得税对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不能有效到位,高科技水平人才的劳务收入既受个人调节税的调节,又受企业所得税的限制,影响科技人才和企业双方面的积极性。另外,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的不统一,导致内资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六是市场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够完善。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和要素价格失真,土地限制及原材料价格攀升;技术市场不发达,技术领域或行业垄断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缺失,一方面专利申请时间较长,不法商家在此期间的侵权,使得研发企业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维权费力费钱。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及法律上对自主创新的保护意识不够强,致使仿冒风气更盛。

七是政府引导和监管不够规范。首先,政府缺少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引导,除了相对宏观的引导,企业更需要具体的支持措施。政府扶持的重点是大企业,小企业往往面临创业无门,无力、艰辛的处境,如国家财政的的科技发展资金和各类专项研发基金只面向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更有甚者一些政策被地方政府或部门贪污,或被作为对企业恩惠的筹码来达到某种私欲。其次,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导致无证生产、偷工减料、低价竞争等现象存在,影响遵纪守法企业的利益。如福利企业制度存在异化现象,享受免税等优惠政策,却未起到保障残疾人的作用,没有达到残疾人员的用工比例,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保。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对企业研发项目比较支持,但要得到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支持比较困难。最后,政府网站上的政策更新不及时,有些废止的政策没及时取消,会误导企业。

八是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企业不愿创新,知识产权所有人的自我保证,国家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证,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舆论和全民认识等多个方面都还不足,创新文化还未确立。国家创新体系缺位,企业的创新地位还未确立,缺乏有核心技术的支柱产业,缺乏有知识产权的制造业,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众多企业,对无形资产普遍缺乏认识。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综合环境差,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合、咨讯、物流、服务等方面和世界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中小企业对WTO的影响还未充分领受:市场范围扩大了,但面对的是复杂而生疏的竞争环境;产品出口的关税壁垒减少,但非关税壁垒增加;实行有利市场进入的国民待遇,但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市场经济机制强化,但把握市场的难度增加;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资源采购环境逐步放宽,但对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

九是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不强。首先,很多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装备水平低,科技力量薄弱,研发手段差,未形成一定规模,在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能力方面尚不完备。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相对落后的管理模式在市场竞争中还有利可图,也导致企业甚至某些行业整体的创新意识不强。其次,许多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认为既然合资可以省时、省事地得到技术,就没必要培育自己的技术力量和开展创新。再次,民营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动多以自发为主,难寻创新着力点,或因立项不当半途而废,或受行业的局限,或受观念的束缚,缺乏可持续性,且基本上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缺少整合意识,因此缺少创新群体和领头羊。最后,已存在的技术与技术发展空间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打火机的CR技术专利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加上打火机原有的技术改进空间较小,自主创新难度较大。

十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而现有的社会中介服务功能不强。多数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财务制度、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等方面很不规范,需政府及有关组织进行指导和对其进行规范;中小企业很少或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政府各部门所要求的各种表格、报告、统计等工作,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若想得到政府计划的支持,需准备冗长而专业的申请报告及建议书,手续繁杂,耗时耗力;许多企业不能及时了解信息,开放程度不高,无法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的竞争;行业联动相互制约差,低价入市,无序竞争,扰乱市场,致使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信心大打折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和支持措施。对这个问题,企业提出了许多有可行性的建议。

1.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企业的自主创新事迹,对有重大发明及自主创新的人和单位给予宣传并解读创新所存在的真正意义。通过引导,增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和对ASP的理解。旗帜鲜明地支持企业创新,如在政府采购方面,号召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企业选择适宜的科研项目,提供快捷、高效的政策服务手续,减少政府干预,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2.制定配套政策,并抓好贯彻落实工作。首先尽早出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细则,如对中央最新的优惠政策,要及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加以培训和执行。制定相关政策限制弄虚作假,骗取激励资金的投机者。其次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宣传,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让所有企业都了解有关政策,并可考虑把相关政策集结成册,重新配发;再次,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统一有序地部署实施,对政策承诺的内容不打折扣,切实落实到位。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政府要遵循“三得”原则:舍得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忍得对一些附加值低的加工业外迁引起的财政税收损失;耐得高新技术企业长周期发展的寂寞。

3.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研发体系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基础研究,因其公共性和溢出效应较大,应由政府投入;应用研究、商业性开发和新技术获得,则可由企业实施。并把握好四原则:科学有为地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土壤”比“拔苗助长”更重要;“维护场地”比“下场比赛”更重要;“味道好吃”比“外观好看”更重要。

4.实施产业引导政策,积极探索科技研发经费的配置方式。如出台生物技术产业支持政策,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基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市场资本进入,同时通过税收杠杆保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又如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在效益和附加值有所区别,在政策上予以区别对待。再如对三废治理有成绩的企业,环保部门应加以扶持,使之做强做大,而不是一律封杀、限制。

5.实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研发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并允许企业加速研发设备的折旧;对科技研发的开支和必要的奖励资金和合理的劳动报酬,可以列入生产成本进行税前列支;对自主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支持;对自主创新产品在采购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支持等。建立自主开发基金,以无偿的方式支持具有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活动。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并提供便利和优质服务。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提供风险投资资金。

6.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引进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重视引进国际领先技术,鼓励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使其成为企业的自主技术,推出新型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7.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基础。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建立外引“技术人才”平台。在企业招聘的技术人才方面,给予更切实际的支持措施,如落户、安家补贴,评职称等给予市民待遇。制定优秀科技人才重点跟踪培养制度,开展专家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活动。各县(市)区人事局都能开展职称评审活动,避免有关人员来回奔波,影响的正常生产。

8.建设服务中介体系,提供创新平台。一是设立科技孵化器。二是组建区域范围内企业科研机构、市场需求等一体化的技术资源和技术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网络或行业信息网,搭建好科技咨询、项目合作、沟通等平台,并构建工业企业征信系统。三是搭建技术实验平台,组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平台优势,建立开放式实验平台,供企业使用。四是组织有宁波特色的企业产品推介会,为宁波籍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单兵作战,效率低下。五是开展行业科技培训、研讨会等,加强行业与地区的交流,提供一些与国外合作的机会。

9.构建知识产权的服务和保护机制。首先,可以采用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鼓励知识产权代理、信息咨询、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机构的发展,通过宏观监管,为企业研发成果营造方便快捷的产权服务。其次,着力规范商贸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再次,给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更多激励、奖励和保护,保证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得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权利和经济效益。最后,大力打击伪劣产品,引导企业规范正当竞争。

10.加强调查研究,解决企业的具体需求。政府要加强调研,实际了解企业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设立比较专业化的咨询和指导机构,使政府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从政策层面走向更深层次的辅导;在立项和项目上给予指导,帮助企业申请国家重点项目,对争取国际资金而又有前景的项目,视情况给以一定的前期投入。如宁波敏特尼龙工业有限公司的废尼龙-66酸解制取已二酸,减排N2O项目,全世界仅此一家有此技术,前景光明,只因缺少资本单独建立“方法论”而搁置。

11.实行国民待遇。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应享受与外资企业相同的待遇,并对有高新技术的民族工业加以重点保护,对于异地建厂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要给予同等的待遇和支持。
12.适时适量举办产学研沟通会,在建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四)国内同行中,哪些城市的自主创新政策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借鉴。深圳、上海、大连、青岛、佛山、昆山、中山、汕头、北京中关村、广州、泉州、烟台、杭州、余杭、南京、厦门等城市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都有自己的先进做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做法略。

(五)宁波市自主创新环境或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如何。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市的创新环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较好,但也有企业认为尚不完善,措施不配套,企业获得的政策支持不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无法形成系统竞争能力。有个别企业认为很差。

 

本站部分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该企业负责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中国钢桶包装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付款方式 | 使用帮助 中国钢桶包装网 版权所有
mailto:winlyons@chinadrum.net
【陇ICP备050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