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报告(2)
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二、中小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宁波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改革开放前,全市几乎没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一统天下,包罗了全部工业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北仑港大规模开发建设,先后兴建了一批港口及电力、石化等临港工业大型企业。即便如此,中小企业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截止2004年底,除去16家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外,宁波市共有94029家中小型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99%。
宁波市中小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九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40亿元,工业增加值958.4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7.4%和88.2%,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7%,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8.5%。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824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9.8%,实现工业总产值3147.7亿元,销售产值3078.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和82.2%;工业增加值64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4%;总资产2968.1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614.8亿元,固定资产1109.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89.7%和87.9%;实现利税330.8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89.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3%和78.6%。在宁波市所属的县(市)区经济中,其经济总量主要也是依赖中小企业,如江东区、海曙区和象山县的工业全部是中小企业。
二是企业规模小。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每家产值3815.8万元,资产3599万元,资本金825.3万元,就业人数148人,分别是大型企业的0.9%、1.6%、2.7%、3.4%。
三是行业分布广。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40个工业大类中,我市中小企业均已涉及,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就涉及34个行业。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
四是地域分布不平衡性。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奉化市和镇海区中小企业比重明显低于其它县(市)区,仅为51.5%和35.9%,其它县市区中小企业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曙区(100%)、江东区(100%)、象山县(100%)、余姚市(97.8%)、慈溪市(97.1%)、宁海县(96.4%)、北仑区(92.6%)、鄞州区(91.3%)、江北区(89.7%)。
五是块状经济特征明显。我市中小工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传统加工优势,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如余姚的塑料、慈溪的打火机、宁海的文具和模具制造业、象山爵溪的针织衫裤等多个“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专业生产群体,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就有100多个。根据浙江省经贸委对全省2003—2005年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调查,2005年宁波市以5395亿元块状经济总量、占全省29.3%的业绩居11个市第一。
六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2004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的92.4%,比重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已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并且有的中小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
七是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宁波市中小企业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4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80.1%,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宁波市经济建设。
八是吸纳就业人数多。发展迅猛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宁波市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到2004年,宁波市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57.3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97.4%,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35.4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51.2%,很多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主要由中小企业解决。
九是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200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1026家,亏损面由2003年的8%扩大到12.4%,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由2003年的13万元增加到22.3万元。
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增幅高达77.4%,但工业增加值、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量、利税总额、利润总额以及从业人员等指标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企业数量的增长,亏损企业和亏损额成倍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企业单体规模有缩小和效益下降的趋势。
表1 200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一览表
|
总量 |
比上年增幅% |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 |
单位数(个) |
8247 |
77.4 |
99.8 |
其中:亏损企业(个) |
1026 |
177 |
100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644.7 |
33.2 |
83.4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3147.7 |
58.8 |
82.5 |
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
3078.7 |
59.3 |
82.3 |
其中:出口交货值(亿元) |
972.6 |
42.3 |
92.4 |
资产(亿元) |
2968.1 |
50.5 |
89 |
其中:流动资产(亿元) |
1614.8 |
52.1 |
89.7 |
固定资产(亿元) |
1109.4 |
51 |
87.9 |
资本金(亿元) |
680.6 |
52 |
93.2 |
利税总额(亿元) |
330.8 |
32.8 |
79.2 |
其中:利润总额(亿元) |
189.8 |
29 |
78.6 |
亏损额(亿元) |
18.4 |
206 |
100 |
从业人员(万人) |
122 |
50.8 |
94.6 |
(二)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
在宁波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分析宁波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市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表现为:
1.我市研发机构主要设立在企业。全市137家市级技术工程技术中心全部建在企业,10多家市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基本都设在企业。引进的大院大所全部实行企业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
2.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2004年全市科技投入36.72亿元,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有33.34亿元,其中90%以上的经费都是来自企业。
3.科技成果主要出于企业。2004年,全市90%以上的专利来自企业,70%以上的科技成果是企业研发的,60%的市科技进步奖励项目来自企业。
二是企业专利和品牌意识不断加强,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止2005年,95%的授权专利来源于企业,1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我市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6.7%,而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更是高达46.6%,我市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1.6%提高到2005年的3.9%。
表2 十五期间宁波专利授权情况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年均增长% |
专利(件) |
2148 |
2780 |
3414 |
3559 |
3985 |
16.7 |
发明专利(件) |
34 |
44 |
78 |
140 |
157 |
46.6 |
实用新型专利(件) |
689 |
728 |
890 |
935 |
1143 |
13.5 |
外观设计专利(件) |
1425 |
2008 |
2446 |
2484 |
2685 |
17.1 |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市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培育和品牌发展,品牌竞争能力大为提高。到2006年6月底,全市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产品35个。
新一轮经济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在这一轮竞争中,“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我市不少企业开始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如中银公司主持或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5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宁波水表公司主持起草了5项行业标准,浙江瑞康生物公司研制了10项国家生物类标准样品,海通食品公司成为省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天安集团、明欣化工等企业在标准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面。
三是企业创新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截止2005年底,全市已有重点实验室27家,其中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家,省级4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也从1999年的14家增加到2005年的137家,其中国家级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3家,省级6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6家。
从1999年以来,我市成功引进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中科院IC设计中心、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同时还与企业共建了18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基地,这些科研机构为我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
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累计孵化场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0多家,在孵项目580多项,专利数180多件,在孵企业全年总收入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了管理咨询、投融资、创业培训、技术转让等服务的同时,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加速了科技创业企业的成长。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2005年,我市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包括5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6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8家,其中超2亿元的有57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5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到2005年底,有8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陆、香港股票市场成功上市,占到我市上市企业的32%。全市高新技术产值从2001年的43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7.4%,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
五是人才总量快速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为企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近十年来,我市增加投入,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原来的科研机构少、规模较小、人才资源不足的状况正在改善。截止2004年,全市拥有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5万余人,中级职称9.8万余人;博士、博士后560多人,硕士4350多人。我市已拥有1168名较高层次的专家队伍,其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2人,获国家(6人)、省(15人)、市(138人)突出贡献专家159人,省政府重奖专家1人,市政府重奖专家12人,获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专家9人,获宁波市杰出专家称号20人,进入国家和省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45人,高层次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智力依托。
(三)市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采取的主要举措
一是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继1999年市委、市政府把科教兴市作为宁波市新世纪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出台《关于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后,我市又颁布实施了《宁波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宁波市专利管理条例》、《宁波市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以及《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法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特别是2006年2月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随后颁发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在全市范围内一个较好的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全市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到25.7亿元(其中市本级8.44亿元),年均增长32.15%,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2001年3.13%提高到2005年的3.39%。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广大企业的研发投入迅速增加,近五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经费支出130多亿元(其中2005年为45.3亿元)。此外还加大奖励力度,通过评选“宁波市十大青年科技创新奖”和“宁波市科技创新特别奖”,对科技人才进行重奖;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对农村科技示范和中介服务的支持。
三是建设企业工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十五”期间,我市加大对工程中心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共投入4000万元,并引导企业投入近5亿元。到2005年底,建立了13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省级68家、国家级6家)。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合作,依托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实施专利战略,抓住我市作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这一契机,先后确定了20家专利示范企业和38家专利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宁波)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财政资金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实施产业化的资助,引导、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发明和创新。
四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和创业中心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创业的载体。到2004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类创业中心10家,入园企业600多家,有4500多位科技人员在创业中心进行技术创新和创业。其中宁波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市科技园区投资1亿元建设了宁波市科技创业中心,建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宁波创业基地、宁波博士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现已集聚各类科研机构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科技创业企业400多家,各类人才6000多名。
五是坚持走科技合作之路,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提高企业合作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大力开展以“两院两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兵器科学院、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重点的科技合作,引进了一大批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共引进了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石化宁波石油化工研究院等6家大院大所,引进共建了电液控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分中心等14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00年-2004年,我市累计引进了国内大院大所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400多项,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00多名,大大增强了我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六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1999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双二十”工程(即每年扶持高新技术苗子企业20家和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骨干企业20家)、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级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了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七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999年-2004年,全市共累计支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31项,这些项目实施后较好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综合竞争力。如宁波兴业集团公司通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电子专用铜带”,重点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急需的引线框架铜带进行研制开发并实现了产业化,结束了引线框架铜带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与国内相关城市的比较
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南京市四个城市经济总量与宁波处于同一层次(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0-3000亿元之间),通过对这五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比较,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宁波市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差距。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1)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相对较高。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如表3所示),宁波市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相对较高。在五市中,宁波市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比重为10.9%,仅次于南京市。另从企业规模看,宁波市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跃度在五市中的排名要高于大中型企业,2004年宁波市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38.2%,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为8.6%,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二位。
表3 2004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开展科技活动比重情况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
企业比重(%) |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
小型工业企业 |
全 国 |
11.9% |
38.4% |
9.0% |
浙江省 |
15.5% |
44.3% |
13.2% |
杭 州 |
9.2% |
36.3% |
7.2% |
无 锡 |
8.8% |
42.4% |
6.3% |
青 岛 |
8.7% |
31.5% |
5.4% |
宁 波 |
10.9% |
38.2% |
8.6% |
南 京 |
16.4% |
55.6% |
11.8% |
(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明显偏低。2004年,五市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最多的是南京市,最少的是宁波市,仅为22431人。从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来看,宁波市也是五市中投入人员最少的城市,平均每一企业投入的科研人员仅为25人,比投入人员最多的南京市少77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1人。
从投入人员的素质看,宁波市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比重为53.9%,比占比重最高的杭州市低16.1个百分点;从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看,宁波市为13人,除比浙江省平均水平高1人外,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四市都低(见表4)。
表4 2004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情况
|
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
科技活动人员(人) |
有创新活动企业平均投入科学家和工程师(人) |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
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 |
全 国 |
56 |
32 |
57.9% |
浙江省 |
22 |
12 |
53.7% |
杭 州 |
38 |
27 |
70.0% |
无 锡 |
50 |
31 |
62.4% |
青 岛 |
96 |
56 |
58.6% |
宁 波 |
25 |
13 |
53.9% |
南 京 |
102 |
56 |
55.4% |
(3)宁波市企业R&D实力明显偏低。R&D实力包括R&D经费支出水平和R&D投入强度,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运行的情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4年杭州市、无锡市、青岛市、宁波市、南京市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均超过十亿元,其中,青岛市的R&D经费支出最多,达41.40亿元,其次为无锡市32.17亿元,宁波市的R&D经费支出在五市中居末位,仅为13.70亿元,我市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5%,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见表5)。R&D投入水平偏低已成为我市科技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表5 2004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R&D实力情况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亿元) |
R&D经费支出
占GDP比重(%) |
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R&D投入强度 |
其中:大中型工业
企业R&D投入强度 |
全 国 |
1104.5 |
0.69% |
0.56% |
0.71% |
浙江省 |
88.07 |
0.76% |
0.48% |
0.67% |
杭 州 |
27.91 |
1.10% |
0.64% |
0.96% |
无 锡 |
32.17 |
1.37% |
0.68% |
0.96% |
青 岛 |
41.40 |
1.82% |
1.22% |
1.59% |
宁 波 |
13.70 |
0.65% |
0.37% |
0.48% |
南 京 |
20.23 |
0.98% |
0.65% |
0.80% |
宁波市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其他城市。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市(1.22%)、无锡市(0.68%)和南京市(0.65%),宁波市在五市中位居末位,投入强度仅为0.37%。宁波市R&D经费投入强度在1%以上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R&D投入行业特征不明显,缺乏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有效支撑。
从企业创新能力具体指标的分析发现,南京市、青岛市两市企业创新能力要明显强于其他地区,宁波市企业创新投入强度相对偏弱,企业创新中投入的人员和R&D投入均要低于全国水平。
2.宁波市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比较
(1)新产品产出水平居五个城市中等。2004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45.11亿元,位居第三,排在前面的分别是青岛市(885.4亿元)和南京市(707.18亿元)。此外,宁波市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位居第三,分别低于青岛市、南京市11和8.1个百分点,但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9和1.4个百分点(见表6)。
表6 2004年五市及全国、浙江省企业新产品投入和产出情况
|
新产品产值(亿元) |
新产品产值占同口径工业总产值比重 |
全 国 |
23042 |
11.4% |
浙江省 |
2414.84 |
12.9% |
杭 州 |
428.95 |
9.6% |
无 锡 |
474.53 |
9.8% |
青 岛 |
885.4 |
25.3% |
宁 波 |
545.11 |
14.3% |
南 京 |
707.18 |
22.4% |
(2)宁波市专利申请数量居五个城市首位。2004年宁波市的专利申请数量为2787件,遥遥领先于其他四市,占全省的28.30%,比排名第二的青岛市多991件,比位居末位的南京市多2029件;2004年宁波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16件,在五市中位居第二,比排名第一的杭州市少48件,但占到全省的22.81%。与其他四市对比,宁波市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
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发现,宁波市企业受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所限,在科技创新中投入的人力和经费明显偏低,但开展小规模的科技创新活动比重相对较高,与其他城市相比更注重于新产品的研发,新产品投入与产出规模效益相对较好,反映出宁波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