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
我国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钢桶质量状况
国家商检局 叶祥清
在我国出口危险货物包装之中,钢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九大类出口危险货物中,除第二类高压气体和第七类放射性物质之外的各个类别的危险货物都使用钢桶包装。
我国商检部门自1985年7月1日起按照《国际海运危规》的要求,开展了海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工作,至今已五年多。为了检阅五年来我国试行《国际海运危规》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为1991年正式执行《国际海运危规》作好充分准备,国家商检局从1990年7月至10月举办了全国海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200升闭口钢桶、电荷桶和黄磷桶鉴定活动。这次检测分七个片进行,即西南片、华南片、东北片、华北片、西北片、华中片和华东片。为了保证送检样品的代表性,各片的商检局都成立了本片的取样小组,负责本片各厂的样品抽取工作,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成立了一个检测评议小组。巡迥到全国七个片检测鉴定。这次检测鉴定活动,完全按《国际海运危规》规定进行。送样参加这次鉴定活动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山东、西藏未参加)共计1 32个钢桶生产厂。参检的包装样品有144组。经过认真的检测评议,报经国家商检局批准,结果有77个厂的81组样品达到了《国际海运危规》要求。国家商检局于1990年11月27至29日在北京召开了总结发证大会。下面对这次鉴定活动的结果作一初步分析。
一、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果实挂枝头
200升闭口钢桶。送样参检的厂家96个,参检样品107组,其中达到《国际海运危规》I类包装要求的有35家工厂的39组样品;达到Ⅱ类包装要求的有。25家工厂的25组样品。I类包装达标样品组数占参检样品组数的23.3%。 I类和Ⅱ类包装样品组数占参检样品组数的59.7%。
电石包装桶。送样参检的厂家有11个,参检样品24组,其中达到《国家海运危规》要求的有17家工厂,有11组样品。达标样品组数占参检样品的40%。
黄磷包装桶。送样参检厂家有13个,参检样品13组,其中达到《国际海运危规》要求的厂家有6个,共6组样品。达标样品组数占参检样品组数的46%。
(二)200升闭口钢桶I类包装达标率高的省份有:宁夏、内蒙和海南的达标率最高,为100%。安徽80%、上海71%、湖南66%、天津60%。
(三)200升闭口钢桶I类和Ⅱ类累计达标率高的省份有:达到100%的有安徽、湖南、宁夏、内蒙、海南、河北、甘肃七省;达标率达80%的有天津;达标率达70%的有上海,云南和山西。
(四)电石包装桶达标率高达100%的省份有:黑龙江、河北、宁夏、陕西、福建五省。
(五)黄磷桶达标率高达100%是湖南省。达标率达63%的是云南,该省八个厂送样参检,结果有五个厂的样品达标。
(六)将今年的200升闭口钢桶鉴定结果与1988年全国鉴定活动结果相比有两大进步:
1、1990年鉴定I类包装的达标样品组数及百分比大大超过1988年的达标样品组数及百分比。1988年达到I类包装的有25个厂家的25组样品。而1990年达到I类包装的工厂有35个,样品组数为39个,可以看出,1991年I类包装达标厂家增加了十个,样品组数增加了14组,按百分比计,分别增加了40%和56%,增加的幅度是较大的。
2、另一个进步是,1991年新增加的I类包装厂家很多,达26家。它是1988年I类包装厂家数的104%,可见, 自1988年全国鉴定会之后的两年内,我国200升闭口钢桶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 出口电石包装桶的质量与1989年全国鉴定结果相比, 达标率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1989年的达标率只有30%,而1990年则提高到45%。提高的幅度也是较大的。
二、众人拾柴火焰高
上述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它是包装生产厂、外贸部门、交通部门和商检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提高了质量意识。对1991年正式执行《国际海运危规》有了紧迫感,从而激发了提高包装质量的积极性。不少包装生产厂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必须以质量求生存。通过对《国际海运危规》的宣传学习,有越来越多的的包装生产厂家认识到, 《国际海运危规》是世界性法规,从1991年起强制实施,再达不到规定要求,就无法出口,包装生产厂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意识到,提高包装质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采取了积极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包装质量。这些措施包括,更新改造生产设备,从国外引进或从国内购置先进生产设备如缝焊机、成型机等关键设备,有的甚至购置了先进的生产线,同时改进了生产工艺。近年来,不仅圆弧卷边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圆卷边的工艺有了很大改进,卷边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此外,还加强了质量管理,因而取得了综合效果。
(三)总结吸取了1988年全国鉴定活动的经验教训,学习兄弟厂的先进技术经验,针对本厂的质量问题,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取得了成效。1990年达到I类包装要求的35个包装生产厂,其中的16个厂在1988年全国鉴定中,连量类也未达到。换句话说,都是榜上无名的厂家。这些落榜的厂家并不悲观失望,而是痛下决心,奋发图强,奋起直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金属容器厂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例子。该厂在1988年全国鉴定失利之后,厂长郭守仁同志走访了全国许多先进的兄弟厂家学习取经,回厂后针对本厂包装产品在全国鉴定会上暴露的问题,亲自抓整改,在当年年底,该厂200升闭口钢桶就登上了《国际海运危规》I类包装的台阶。又如陕西省汉中金属容器厂在1989年全国出口电石包装桶鉴定活动中失利之后,该厂厂长周树恒同志心情非常沉重与不安。然而他很快振作精神,回厂后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车间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找出了设备、工艺和管理上的原因,克服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亲自动手更新改造了生产设备。他不怕失败,他以惊人的毅力不断地试验,终于攻克了电石桶漏渗的难关。在1990年全国鉴定会上,该厂200升闭口钢桶和100公斤电石桶双双达到《国际海运危规》要求,荣获了国家商检局颁发的两份合格证书。再如,在1988年全国鉴定活动中失利的南京矿山机械厂、上海金山漕经外贸制桶厂、浙江永康,城关五金厂等,他们在1990年的全国鉴定活动中打了翻身仗,都荣获了国家商检局颁发的I类包装合格证。
(四)不少地区的商检局近年来非常重视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工作,充实了人员,建立了检测设备,狠抓工厂的包装质量的提高。例如安徽商检局在1990年6月初举办了一次全省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鉴定活动,结果参检的三个制桶厂的200升闭口钢桶均未达标。对此,商检局对工厂提出了限期改进的要求,并积极协助工厂找原因,订措施。结果,这三家制桶厂在1990年全国鉴定会上都获得了合格证,达标率高达100%。其中I类包装的达标率高达80%。蚌埠市钢管总厂和芜湖市金属容器厂各有两个品类(黑铁皮和镀锌铁皮)达到I类包装要求,可谓双喜临门。又如云南商检局领导非常重视抓包装质量。在西南片检测的三天中,该局领导曾德元副局长始终亲临现场,认真观看检测情况,他一方面了解本省包装质量状况,另一方面是学习兄弟局的先进经验。经鉴定,该省的达标率高达70%,应该说不错了。但该局领导并不满足于此,在鉴定会刚刚结束,局处领导带领有关人员深入质量问题较大的7434厂,曲靖化工机械厂等,了解生产情况及失利原因,并找出改进措施,收到了很好效果。河南商检局及时宣传贯彻1990年6月份召开的。圈际海运危险货物包装研讨会”的精神,并立即调整了机构,增加了人员,为1991年正式执行《国际海运危规》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多出现了一批自觉抓包装质量,使包装质量一直保持I类包装的先进水平的厂家。在1988年全国首次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鉴定活动达到I类包装的25个200升闭口钢桶生产厂中,在1990年全国鉴定活动中仍然保持了I类包装水平的厂‘家,即二连冠的厂家有9家他们是:江苏省如东县容器厂、 上海化工制栖厂、 云南化工机械厂、 四川涪陵市制桶厂、北京南苑制桶厂、哈尔滨金属容诺厂、吉林工贸合营金属容器厂、河北省工贸合营保定制桶厂、太原市五金厂。这九个厂的共同特点是,形成了一种自觉抓包装质量的良好作风,始终狠抓包装质量不放松。他们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本厂特色的质量管理规章,使产品质量——-直稳定在I类包装的水平上。达标容易保持难,上述厂家在抓产:落质量上取得的成功,难能可贵。
三、不可轻心
不容忽视盼是,在1990年的全国鉴定活动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1990年全国鉴定活动中,200升闭口钢桶未达到《国际海运危规》要求的厂家有36家,占总数的41%,电石桶未达标的厂家有12个, 占总数的54%。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年全国鉴定活动中达到I类包装的13个厂家而在1990年的全国鉴定活动中却榜上无名。另有二个厂家的钢桶质量由1988年的I类退到了1990年II类。
由此看出,未达标的厂家比例还是不小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这是我们执执行《国际海运危规》的不利因素,令我们担忧。
(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厂家的质量意识较差。对1991年强制实行《国际海运危规》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对本厂存在的质量题问未引起足够重视。
(三)一部分厂家存在骄傲自满情绪,放松了质量管理。1988年达到I类而1990年榜土无名的厂家,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前一次鉴定之所以能达到I类水平,说明其生产条件足以能生产出I类包装。而后二次出现了倒退,正是放松了质量管理的结果。
(四)有少数地区商检局对出口危险货物包装质量抓的不力,对包装检验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商检局至今未配备专职检验人员;有的商检局至今来建立正规的检测设备,有的只满足于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缺乏扎扎实实地抓包装质量问题。
四、更上一层楼
上述对1990年全国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鉴定结果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包装钢桶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能生产I类包装钢桶的厂家越来越多,、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 也应看到,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能达到《国际海运危规》要求的厂家的比例还较低,仍有近半数的厂家达不到规定要求,这是令人担忧的。我们不仅应看到这种现实,而更应该设法改变这种现实。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对执行《国际海运危规》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扎扎实实的自觉地抓好包装质量,使至今未达标的厂家早日能过关,产品质量尽快上新台阶。上了新台阶的要设法使产品质量能持续稳定和更上一层楼。